自古圣贤一条心(上) ——看《张庆祥讲传习录》有感

作者:曹琼  

        这段时间跟着爱奇艺视频网站播放的张庆祥讲《传习录》视频,一集一集地学习王阳明的《传习录》,过程中每每都有拍案而起的冲动、醍醐灌顶的震荡,就好像全身淤塞的经络被豁然疏通的感觉。几年来诵读《四书》淤积的诸多盲点,一一被张讲师要言不烦又生动活泼的语言化开,张讲师解读《传习录》之精彩,借用徐爱的话来形容是再贴切不过了,真是“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

       什么是“朱子的格物”,什么是“阳明子的格物”,什么是“去人欲,存天理”,什么是“致良知”,什么是“知行合一”,什么是“博文约礼”,什么是“心外无理”,什么是“修心三层次”,从尧舜到孔子到孟子到阳明子,自古圣贤一条心,儒脉的心法,那么清晰明白地被写在阳明先生的书里,若非张讲师竭力传播此书,我恐怕一生都会错失交臂。此时庆幸自己有福能手捧阳明子的《传习录》,耳闻张讲师的心法慧语,幸遇失传千年之久的中华道统又能出土重光,真是百感交集,正好借用孟子的话来喟然长叹:“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下面我略举几例,一窥堂奥之妙。

       【侍坐】到底讲什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上海高中语文教材第6册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我在25年的语文课堂上教了很多遍,每次教都卡在“孔子为何感叹『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孔子为何赞同曾点之志”两个问题上。我翻遍所有的教参都找不到一个令我信服的答案,只得用“曾点描述的就是孔子的大同理想”教参资料上的观点笼而统之地应付学生。

       那天晚上播放张讲师解读《传习录》视频第27集《孔夫子的心愿》,短短的15分钟,酣畅的语言如电流般击过我的全身,头顶到脚趾都是细细麻麻的,大概只有我的同行——高中语文老师才能体会得到我当时的惊喜。

       阳明子的学生陆澄提问:“孔门言志,由、求任政事。公西赤任礼乐。多少实用?及曾皙说来,却似耍的事。圣人却许他,是意何如?”

       看看阳明子笃定的回答:“三子是有意必。有意必,便偏着一边。能此未必能彼。曾点这意思却无意必。便是‘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无入而不自得矣’。三子所谓『汝器也』。曾点便有不器意。然三子之才,各卓然成章。非若世之空言无实者。故夫子亦皆许之。”

       再看讲师鞭辟入里的解读:

       “三子是有意必”,“意”是揣测,事情根本还没看到全凭揣测就要来推断,“必”是一定要如何如何,凡事绝对化,没有一个开阔的胸襟来接纳各种的可能性。三子认为我一身才能就是要拿出来用,一定要当国君,一定要当宰相,都不是简单的人物,所以三子有“意必”之病。曾点讲的这么平常,尽管满身才气但一副无可无不可的样子,如果兵荒马乱时运需要就出来为民谋福,如果天下太平,开心地把宝剑埋在匣中不拔出来,不论身处在什么样的境地里,都是去人欲存天理,依着公心对天下,无入而不自得,所以无“意必”之病。孔夫子到底是赞成器还是不器?那三子就是瑚琏一样被用的器,也不错,夫子也有赞许。但曾点有更高的境界,君子不器,就是不堕落在一个器具里,不认为自己多有才气,不认为才气一定得用出来,才气不是重点,闻道才是重点,一个君子不搏名不搏利不搏高官厚禄,素其位而行,曾点说出了孔夫子的内心愿望。

       我恍然有所悟,原来圣贤们更强调的是做事的弹性、心的开阔、性的自在,反求诸己,自己习染三子意必之病久矣,感恩讲师清楚点出“意必”和“无意必”的区别,素其位而行的不器之道,露锋与藏锋拿捏的节度,要在以后的人情事变中好好磨砺。 

       我在教学上如鲠在喉的两个问题早已在讲师的解读下迎刃而解,多么想把这么好的视频推荐给我的同行们去学习,但愿每个传承中华文化的语文老师也能有幸体验到茅塞顿开的惊喜,也能在应试教育的密罐外挪出一点时间,听听张讲师解读的千载失传的儒脉心学——王阳明《传习录》,一起把儒学传承之担扛在肩上!

     (未完待续)

声明:

       本文为黄庭禅学员练习中的体会分享,过往的心得并不能代表本人修行程度的高低。分享仅为与大家共勉,一同学习进步。

自古圣贤一条心(下) ——看《张庆祥讲传习录》有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