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祥讲师
编者按:本性就是了无一物的虚空吗?这不是和“道在日常生活中”的说法有冲突吗?本期的禅宗公案将为你解开人们常有的误会。
今天我们来谈一谈六祖的一位徒弟智常的故事。
智常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出了家,他出家就是想求“见性”。有一天智常去参礼六祖,六祖问他:你从哪里来?想求个什么事情?
智常回答:我在洪州白峰山大通和尚那里求法,他教我见性成佛之义,可是我对他的说法还有所疑问,所以远道而来,是希望六祖您能够给我一些指示。
六祖就说:那你的师父说些什么话?你举例来让我看看。
智常说,因为我从小出家就是为了要见性,可是到处找,找不到见性到底是什么,所以有很多疑问,后来到了大通和尚那里,三个多月过去了却没有给我任何指示。有一天晚上,我求法心切,就独自一个人进入大通和尚的丈室里面,心切地求问:“我修行就是为了要见性,请问师父,如何是我的本心本性?”
大通和尚回答:你见过虚空没?
智常:见过啊,抬头一望就是了嘛!
大通和尚:你见过虚空有相貌吗?
智常:虚空哪有形象,空空的才叫虚空嘛,没有相貌啊。
然后大通和尚就说了,你的本性就犹如这个虚空一样,了无一物可见叫做正见,了无一物可知叫做真知,虚空里面没有青黄长短,虚空里面没有黄的红的,圆的长的,还是扁的短的。只是见到本性的这个清静,什么都没有,这个时候就叫作“见性成佛”,也叫作“如来自见”。
听完大通和尚的说法,我觉得非常困惑。当我去感觉,无一物可知、无一物可见的时候,那我简直是没有任何感觉、没有任何知见的情况才有可能,而我要去感觉它,必有一个感觉,我如果感觉到毫无一物的时候,连我这条生命可能也没了,知觉也没了,想法也没了,什么都没了,我什么都不是了。如果那才叫作我的本性,那我的本性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没有,那本性有什么可贵的?
可是大通和尚所说的这一番话,好像也不是独创,佛经里面也常常说,你的本性像虚空。很多大师也都这样说。
所以,我有疑问,请六祖为我开示。
各位,现在这个智常和尚所说的问题,其实也是大半修行人的问题,不是吗?反正无念就是没有念头,反正本性就像虚空,静坐就是想象跟太虚一样,反正你什么都没有,这是大家的问题。
那为什么智常会有很多疑问?因为这个虚空要如何用在生活呢? 佛经也说“道在日常生活”,不是吗? 既然“道在日常生活”,那么见性就可以在日常生活,那见性在日常生活既无相貌,又无形象,既无青黄长短,又没有所知所见,可是却要在日常生活,这一个矛一个盾,是完全矛盾的东西。
怎么应用?怎么生活?我静坐也许偶尔瞎猫碰到死耗子,刚好空空如也,一醒来居然过了两三个小时,这是偶尔会碰到的事情,但是这样的知见怎么用在日常生活?
所以,智常就带着满心的疑惑求问六祖。(智常从小的时候就出家,当他去拜访大通的时候,已经是个有相当年纪的人了。寻寻觅觅几十年,一直没有找到答案。)
六祖就说“彼师所说,犹存见知”。
你的师父所说的,这样不能见,这样不能知,他这个说法,其实就是存在了一个知见障,所以你没有办法融会贯通。
我现在跟你讲一首偈语:
“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
你师父所说的“不见一法”,什么都见不到,什么都感觉不到,什么都没看到,这种障碍就像什么?就像一朵云飘过来把太阳给遮住,你已经进入黑暗了。
“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
你说你不知一法,什么都没有感觉,然后你守着那个空空如也,各位如果你静坐过,就会知道,好像很空的时候,忽然又有一个闪电在你的眼睛里面晃一下,对不对?对啊,当你很空很空的时候,到底我现在是不是知道我那个空,光光你这个闪电就像太虚生闪电,意思就是说,你无法一直像这样毫无知见的样子存在,就算有某一个时刻是这样,当你下坐的时候就都是闪电,不是这样吗?对不对? 你何曾一直维持着太虚没有闪电的样子呢?没有闪电也有星光,忽然给你闪烁一下,不是这样吗?那有何不可呢?那对太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吗?也没有啊,怕个什么呢?对不对?
“此之知见瞥然兴”
“瞥然兴”的意思就是说只能是很短暂的存在,说你师父教给你的,无知无见的,叫作太虚叫作空叫作见性的这个东西,只是在很短暂的时间内可以偶尔存在的东西。
“错认何曾解方便”
静坐时,刚好有一刻感觉特别安宁特别宁静,你误认为这样子就是见性,那就完全没有了解你的“自性”的“体”长什么样子,你的自性的“用”长什么样子。
“方便”,“方”就是体,“便”就是用(就是随时可以应用的意思),“方便”其实就是讲“有规有矩的体”,跟“可以权变的用”,这就是“方便”这两个字的意思。“错认何曾解方便”,你了解你的自性,当然自性可以是丝毫不想像、丝毫没有念头的一霎那,有这个面向,但是它还有很多面向:它用的时候该怎么用,它思考的时候会怎样,它在奔忙的时候会怎样……佛陀也不是整天坐在西边一念不起,在那边都没有动没有想法,也不慈悲也不管众生,不是这样的。
所以修行谈到本心本性,要先讲体是什么,用是什么,不相信的话,你现在这个当下,静下来,反观一下自己的心念,就会发现里面灵光常显现。而不是说这样的话——
“汝见虚空有相貌否?”,虚空没有相貌;然后你说虚空里面有没有颜色?虚空里面没有颜色;虚空里面有长短吗?虚空里面没有长短…你的本性就像虚空一样。
这种叫作“高狂的话”。
这种话谁都会说,你叫他用在日常看看,他不能用,所以“不曾解方便”。
你把握在每个当下,自己反观看看,“道在日常生活中”嘛,肯定的,不是只有在静坐中,当然你可以有静坐旳面向,你可不可以有别的面向?可以的,甚至你可以有喜怒哀乐的面向,里面还是有自性的。那你这样说的时候要怎么用在这些面向上呢?就用不了。
所以灵光是常显现的,灵光是非常活泼玲珑的,自性可以静,自性也可以动,你不能只是说自性静的时候是这样;念头可以不起,念头也可以起的,你不能只是说我的本性就是不起念的时候,那我起念的时候算不算本性啊?会消失就不叫本性。
那本性的体是什么? 用是什么? 所以“见性”是见性在哪里? 静的时候也见性,动的时候也见性,这才叫作真正见性,不能说静的时候见性,然后待会下坐的时候,我就不见性,对不对?那个不合乎逻辑。
这则公案就是告诉我们,很多人在追求他的性灵的时候,常常存在着一种误解,最大的误解就是常常陷入顽空,因为我们看到经典里面常讲“空”,讲“无”,讲“一念不起”、一念不生,讲无知无觉…等等,讲到这些字眼的时候,我们就会一下子进入文字障,就失去了我们本性的真相。
所以读经典的时候,要了解经典里面的一些“专有名词”,在前面的课程里面,我也谈过好多次这些概念的相关内容,经典里讲的“无”是个专有名词,“空”也是个专有名词,我们不可以作我们平常的“无”或“空”来解读,否则常常会出很大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