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老仆阿寄,艰苦不辞。经商教子,婚嫁如仪。
明阿寄,徐氏仆也。徐氏析产,伯得一马,仲得一牛。季寡妇,得阿寄,年五十六矣。寡妇泣曰:“马则乘,牛则耕,老仆何益。”寄曰:“主谓我不若牛马耶。”乃画策营生,历二十年,积资鉅万,且为延师教子。婚嫁皆如礼焉。
许止净谓阿寄具绝大理财本领,而屈身厮养。主人辈视之,牛马不若。倘非寡妇一泣,激其义勇自献,岂不将终其身,善刀而藏,老死于鸡栖豕栅间耶。是知古今来,埋没于庸耳俗目中者多矣。
【白话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阿寄是明朝时期的人,因为家里实在太穷了,阿寄很小的时候就到徐家做奴仆。徐家在淳安县(现在的浙江杭州附近),老主人对他很好。阿寄很感恩,一直勤勤恳恳地照顾主人全家老小。后来老主人年迈过世,阿寄依然尽忠尽职,一转眼就在徐家生活了几十年。
徐家有三个儿子,老大和老二不思进取,好吃懒做,整天只惦记着外出喝酒玩耍,阿寄每次看到他们这样,都会用心劝诫,但他们根本不听,只有老三比较踏实有责任心,尊重并听从阿寄的建议,勤劳持家。可惜有一天,老三得了急病去世了,留下悲痛万分的妻子徐氏和三个年幼的儿女。阿寄好像失去了自己的儿子一样,心里也非常难过。
这时,贪财自私的老大和老二却打起了歪主意,他俩每人只有一个孩子,可是老三有两儿一女共三个孩子,如果将来孩子们长大了要按人头分家产,老三家人多不是占便宜了吗?于是他们私下商议后,就瓜分了家里仅有的一匹马和一头牛,并且嫌弃阿寄夫妇年老无用,硬是把他们甩给了老三家。老三的妻子徐氏刚刚没了丈夫,又遭遇这样不公平的分家,忍不住哭泣哀叹:“马可以骑,牛可以耕地,阿寄夫妇已经老了,只能耗费我的粮食呀……”
阿寄听了很心痛,立志要帮助这家的孤儿寡母过上好日子。他诚恳地对徐氏说:“我虽然年老了,您真的认为我还不如牛马吗?您不要难过,我可以努力做生意,帮您和孩子们赚钱过活。我的妻子也能纺线织布,挣点零钱补贴家用。”徐氏听了很感动,回想过去几十年,阿寄都忠心耿耿,值得信赖,于是把家里仅存的十几两银子交给阿寄作本钱去做生意。
阿寄带着主人的重托外出了。他一路留心打听商机,听到船夫说山里有很多漆树,采割出的生漆可以漆家具,在城镇里面很畅销,就赶去山里买生漆。卖生漆的老板听说他决心为主人辛劳打拼的事,被这份深深的情义所感动,特意把苏州的好买家介绍给他。阿寄带了生漆又连忙坐船到苏州枫桥,顺利卖了漆。之后,他发现当地的穇米很好吃,而且正值大丰收,物美价廉,于是买了一些穇米带回山里去卖,很受欢迎。就这样,阿寄不敢有丝毫懈怠,为了生漆和穇米的生意,来回奔波于山里和枫桥之间,顾不上休息。一年下来,竟然赚了二仟两银子。
再回来说说淳安的家里。阿寄外出之后,他的妻子帮忙徐氏照顾着孩子们,日子过得虽然清贫,但很和乐。不知不觉,腊月来临,快过年了,阿寄带着这一年辛苦赚来的钱回到家里,恭恭敬敬地全部交给了主人。徐氏见到阿寄平安归来,做生意也赚了钱,非常欣慰,更感动他如此辛苦地赚了这么多银两,却没有一丝一毫的私心。
话说老大和老二为了吃喝玩乐,早就把马、牛卖了,还花光了所有的银子,日子过得很凄凉。他们看着阿寄帮老三家赚了这么多钱,真是既后悔又嫉妒。阿寄的心里一直装着这个大家庭的未来,他征求徐氏同意后,用一仟伍佰两银子置了一些田产和一处新宅子,给老大和老二各分了一佰亩良田和一佰两银子。
阿寄一家跟着徐氏、带着孩子们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花钱聘请了很好的先生,教老三的两个儿子读书,自己就帮忙雇人种田并打理家务。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徐氏也教导孩子们把阿寄当爷爷一样地尊敬和爱戴。
又过了十几年,在阿寄的精心打理下,老三家已财产丰厚,成了当地出名的富裕人家。更可喜的是,在阿寄言行示范的带动和先生的严格教导下,孩子们也出落得知书达礼,并在官府任职得到重用。
老三家两个儿子娶媳妇、女儿出嫁的大事,阿寄都不需徐氏费心,按照礼仪安排得妥妥当当。当地乡亲邻里们看在眼里,赞不绝口。
时光飞逝,阿寄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临终前,他对徐氏说:“老奴对您、对徐家的回报,只能到这里了。”他拿出两本账册,家中财物大大小小都已经平均分好了。他请主人把这两本清楚公平的账册交给两位公子,然后就安然地闭目离去,却没给自己的妻子和唯一的儿子留下任何东西。徐氏和孩子们非常感恩有这样忠诚、智慧、勤劳的仆人帮助他们过上了好日子,诚心分出一部家产给阿寄的妻子和他的儿子石头。石头感谢徐家的慷慨照顾,勤劳持家,孝敬母亲。
曾有评论说:阿寄其实做生意很有头脑,但是他做仆人时,这一才能没被发掘,他也非常踏实,忠诚奉献。老主人过世,老三家的媳妇徐氏作为新主人,哭诉抱怨说他年迈不如牛马有用,这反而激发了他的义气和勇气,在生意上用心。否则,他“善于理财”的才干,终其一生都会被埋没。古往今来,有大才干却被埋没于普通人中的很多。阿寄在财商没有用武之地时,甘于被埋没;换了新主人,则奋发努力,发挥他的天赋,用心做生意。最终成绩斐然,却丝毫不居功,没半点私心。
阿寄为人朴实,没在学堂读过书却懂礼守礼,帮主人家请先生把孩子培育成为有用之才。他虽然深具才能,却甘心做一个仆人,毫不自怨自艾,一心忠心回报。他这种忠义精神,一直被后世称颂,值得我们学习!
(文章改编自蔡振绅先生编着的《德育课本》初集第三册二十四义《阿寄报主》)
——来自电子报第二百五十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