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韩文请饷,生死为轻。负罪发廪,米价以平。
明韩文,宋韩琦后也。生时,父梦紫衣人抱送文彦博至其家,故名曰文。历官南京兵部尚书。岁祲,米价翔踊。文请预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文曰:“救荒如救焚,有罪吾当之”。乃发廪十六万,米价为平。
人当凶岁,米谷歉收。巨富奸商,若居奇货,以待高价,不义孰甚。韩文请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则自愿受罪,竟发廪十六万,米价因是以平。其真心救荒如是。宜其享耄耋之年,亲见诸子贵显也。
【白话故事】
明朝时有一个名叫韩文的人(1441—1526),字贯道,山西洪洞人,他是明代中期的大臣,也是宋朝有名的宰相韩琦的后代。
韩文的名字为什么叫“文”呢?关于他名字的由来,有一个传说。据说他生下来那天,他的父亲做了个梦,梦见一个穿着紫衣的人,抱着宋朝著名宰相文彦博(见注)的像来到他家。醒来后,韩文的父亲觉得这是个好兆头,所以给他取名韩文。韩文果然不负众望,寒窗苦读,成绩优异,进入朝廷做官,升至南京的兵部尚书。
有一年,南京一带的庄稼收成不好,谷米比平时收得少了很多。那时不像现在,交通和物流都不方便。现在如果哪里缺少米粮,马上可以用火车、飞机调拨,甚至还可从外国进口,所以不会因某个地方粮食欠收造成太大的饥荒。但在明朝,若是收成不好,就意味着那一带的百姓都要忍饥挨饿,甚至丢掉性命。饥荒持续了一阵子,百姓没有米吃,路边的野菜等能吃的东西被拿来充饥。因为米少,米价已经比平时贵了许多倍。米价上涨,是关系到百姓每天生活的大事。若以现在的米价作模拟的话,平时1斤3元,米荒的时候,1斤就会卖到10元、20元甚至50元了。米是百姓每天每顿饭都不能缺少的,米荒就会引起所有人的恐慌,造成大家哄抢买米,导致米价涨得越来越高,涨到很离谱的程度。这样普通老百姓根本买不起米,将陷入可能被活活饿死的危险中。
偏偏这个时候,那些没有良心的商人们,将此作为一个发财的好机会,囤积大量的谷米,不肯以平时的价格卖出,反而标出比平常贵出十倍甚至更高的价格,而且还天天提高米价,完全不顾百姓受饿的苦难。
韩文了解到这个情况,心急如焚。他很有远见,不仅看到广大百姓正在受着饥饿的煎熬,更看出其中蕴藏着的危机:如果老百姓觉得没有了生路,就会反抗奸商们的压榨,发生流血冲突甚至暴动。韩文为此寝食难安,他多次尝试跟那些奸商们沟通,让他们以大义为重,降低米价,都被拒绝了。商人们都见利忘义,认为有这么好牟取暴利的机会,坚决不肯错过。而且,奸商甚至还想让韩文想办法调拨米粮,跟他们一起趁机发财,被韩文严词拒绝了。
韩文见到情势危急,赶紧写奏章向皇帝说明情况,要求从各地调拨粮食救急。但是,在那个年代,等皇帝看到了奏章,国家下令各地拨粮救济支持南京,也要一两个月甚至更久,根本来不及。如何解决这燃眉之急呢?身为南京的兵部尚书的韩文,急中生智,想到了借用朝廷军饷!军饷里面有一部分就是粮草,军队用的粮草是国家早就准备好并专门划拨的。暂时借用朝廷军饷里的米粮,是最快的调剂米价、救济百姓的方法。所以他向管理军队粮食的户部紧急请求:预先发放三个月军饷,把其中的米粮放到市场里去压平米价。但是军饷是专门供给军队用的,属于军队专用物资,一般不允许流入市场。所以管理军饷的户部官员收到韩文的请求后回复说:“这我可担当不起哦。万一皇帝怪罪下来,这可是要掉脑袋的呀!”可是韩文义正词严地争取道:“救荒如救火,急不可缓。要是地方上百姓饥荒的情况闹大了,社会就会动荡不安,到那时即便调用大量军队,也很难平息暴乱以及百姓内心的不满。而且到那时疾病和仇恨,就会像星星之火一般蔓延开来,局势可就更难控制了!所以这次借用军饷的事,假使皇帝怪罪下来,我韩文一个人承担,与各位无关!”户部官员听他这样陈述,被他敢于担当的义气所感染,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于是,管理军队粮草的户部即刻发放了仓米十六万担。韩文立即组织军民把这些米粮按平价投放到市场,于是高价米再也没人买了,米价很快就平稳下来。这让当地百姓欢欣鼓舞,民心也很快安定下来。百姓们也决心省吃俭用,团结一心,共度难关。这一带的生活和治安都慢慢恢复了平静。
韩文在危急关头,一心想着百姓,敢于承担责任,尽力想办法解救危难。他不仅用智慧让百姓免于饥饿,也稳定了社会大局。后来,韩文将这件事报告给了皇上,皇上看到他救济百姓、稳定地方大局的苦心,并未责罚他借用军饷一事。
韩文做官一直公正廉明,后来曾因得罪了皇帝身边的宦官(太监)刘瑾,而一度丢掉官职。但苍天有眼,最终韩文的冤屈得以平反,官复原职。他清廉忠义的为人也被家族奉为榜样,他的子孙多有成就。
韩文终年八十五岁,谥号忠定。他敢于担当、借用军饷救荒的故事,被后世传为美谈。
注:文彦博,宋朝仁宗、英宗、神宗、哲宗的四朝宰相,被封为潞国公,享年92岁,谥号忠烈。他和郭林宗、介之推被推崇为介休三贤,是鼎鼎有名的治国名臣,为后世敬仰。
(文字来源:改编自蔡振坤先生编著的《德育课本》初集第三册 义篇《韩文救荒》)
(图片来源:北京妙音动漫艺术设计有限公司《中华德育故事》) 义篇《韩文救荒》)
——来自电子报第二百五十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