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祥讲师
编者按:《大学》里“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学问关键在“格物”,朱熹聪明绝世为何却在这个关键点搞错了呢?说朱子晚年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证据在哪里?既然他已经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为什么错误的观念还流传至今呢?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传习录》原文:
士德问曰:“『格物』之说,如先生所教,明白简易,人人见得;文公聪明绝世,于此反有未审,何也?”
先生曰:“文公精神气魄大,是他早年合下便要继往开来,故一向只就考索著述上用功;若先切己自修,自然不暇及此;到得德盛后,果忧道之不明。如孔子退修六籍,删繁就简,开示来学,亦大段不费甚考索。文公早岁便着许多书,晚年方悔,是倒做了。”
士德曰:“晚年之悔,如谓『向来定本之误』,又谓『虽读得书,何益于吾事』,又谓『此与守书籍,泥言语,全无交涉』,是他到此方悔从前用功之错,方去切己自修矣。”
曰:“然。此是文公不可及处。他力量大,一悔便转;可惜不久即去世,平日许多错处,皆不及改正。”
聪明绝世,为何错解格物?
王阳明的学生士德问阳明先生,说到“格物”,如果照阳明先生您所解释的是格心中之物,而不是身外之物,在《大学》、《中庸》、《论语》里有种种举证,应该大家都很明白易懂的。国子监朱文公(就是朱熹)是何等的聪明啊,为什么他在这个地方没有推敲明白、会理解错误呢?(朱熹死后谥号叫作文公,朱熹聪明绝顶,在当时能够做到国子监,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阳明先生回答说,朱文公的志向非常大,早年读书的时候,他已经立志要为往圣继往开来。文公博览群书,专注在思索文字怎么解释,他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著述,来替古圣先贤把道理说明白,他努力地在解释著述上面用功。
如果朱熹年轻的时候,先把学问读了之后,跟着里面的指引,往自己的身心里面去探索、修持和印证,印证内在的真相,把内在的真相印证好了再来著述,那就不致于落得像现在这样把最重要的“格物”的意思理解错了。
朱熹后来慢慢发现,这么多年来,一直做学问,其实很多地方他是没有弄明白有疑惑的。他开始担忧自己在做学问的过程,学问一直没能贯通。朱熹到晚年的时候,渐渐明白了“格物”的真义,可他以前的著述都已传遍中国,朱熹晚年时就后悔了。
阳明先生继续说,如果朱熹学孔子那样,孔子在晚年的时候,周游列国退下来之后才开始做学问,删诗书订礼乐,把一般学者容易弄错的、繁文缛节的地方删除,让后来的人学习时会比较简单明白。
孔子到晚年学问非常成熟的时候才开始著述,这时孔子对内在的心性真相已经在身内印证得非常纯熟,所以孔子著述的时候不需要费多少思索的功夫,信手拈来,讲出来就是真理。
这跟朱熹不一样,朱熹是年轻的时候就开始著述,其实那时学问还没有贯通,可是著述已经写出去,他的学生也满天下,朱熹晚年时就后悔了。在朱熹晚年卧病在床,他跟弟子有一些对答的书信,被收录在《王阳明传习录》的下篇《朱熹晚年定论》里面,那里有很详细的说明。
定本之误,悔恨已晚
士德说所谓的朱熹晚年的悔悟,是不是就如他跟弟子之间的书信往来的这几句,譬如他跟学生黄直卿的书信往来里面有“向来定本之误”一句。什么是定本?朝廷所定的版本就叫作定本。这里所说的“向来定本之误”指的是朱熹所订定的《大学》的版本。朱熹承认他所订定的《大学》版本是错误的。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大学》都是朱熹的版本,其实在朱熹之前的版本是《礼记》里面的《大学》。我们知道《大学》、《中庸》,都是在《礼记》里面出来的。
在《礼记》里面的《大学》原文跟我们现在所读的朱熹的版本,次序是不一样的。朱熹怀疑《礼记》里的版本,由于古代竹简刻印的关系可能有错字,所以就把它重编了,重编一个他认为比较合理的次序。他到晚年的时候,朱熹才承认说“向来定本之误”,我所编定的东西其实是错的。
朱熹最喜欢读书,他比对考校儒学前人的著述,然后删繁就简,可问题是朱熹对内在的心性真相没有所得,所以朱熹读了很多书才发现,读这么多书对于我的心性有什么帮助呢,意思就是说,跟我们一向做学问的方式,我一辈子守着书籍,不断地念,不断在语言去翻译,可心性是在里面的,做这些跟证悟内心心性是毫无关系的,心性是内在的一种感觉,一种真觉,跟这些文字语言是毫无关系的。
朱熹到这个时候其实已经卧病在床,他非常后悔,说过往用功是错误的。
晚年纠正,却回天无力
阳明先生说,是的,朱熹到了晚年的时候非常后悔,但这也表示朱文公的气魄心量有常人所不及之处。这很不简单的,有的人错了一辈子,既然都错了干脆就错到底,怎么都不会承认。有错误能够承认,会悔转,这真的是非常不简单的,很值得我们学习。
可惜的是卧病在床的朱熹过了不久就去世了,朱熹平日著述太多,那些错的地方,没有办法一一跟弟子们来改正。即使他跟几个弟子之间有书信往来承认他的错误,可是这几个弟子也是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向外传递朱熹的话。因为当时满天下都是学习朱熹学问的门生,他们信仰朱熹,在他们心目中朱熹的份位是多么重要。这时候这几个弟子跑出来说朱熹承认自己以往的学问是错误的,绝大多数的朱熹门生会相信吗,也许还会质疑那几个弟子是故意造谣要来诋毁朱熹的呢。当一个人对人对事很信仰的时候,是容易盲目的。
面对这样的局面,即使朱熹承认学问有错误,他也无力回天了,所以没有办法及时改正他以往对“格物”的错误解释,这也造成我们后来所学到的四书,都是根据朱熹著述的版本。这里面百分之九十九是对的,只有百分之一最关键的“格物”的解释却是错的,这也造成了我们现在追求格物致知学问往往会向外求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