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辟乱说”: 为何君子不齿帝王的祭天之典 | 阳明心学探秘

张庆祥讲师

       编者按:“封禅”是古代帝王祭天地的大典,皇帝祭天不是好事吗?为什么阳明先生看出了里面的弊端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王阳明传习录》原文:
       “封禅”之说,尤为不经,是乃后世佞人谀士所以求媚于其上,倡为夸侈,以荡君心而靡国费;盖欺天罔人无耻之大者,君子之所不道,司马相如之所以见讥于天下后世也。吾子乃以是为儒者所宜学,殆亦未之思邪?

“封禅”为什么会变味?

       “封禅”是古代帝王祭天地的大典。在泰山之上筑土为坛,来报天之功叫作封,在泰山之下梁父山上辟一个场,锄地祭地来报地之德叫作禅。上古时代,帝王祭天祭地就是为了报天地之功。但到了中古时代,封禅俨然成为皇帝祭天地而求登仙的一种求媚于天地的做法,以为做了这个典礼就会有很大的功德,功德越多就离登仙越近。这跟现在的人做法会以求功德,差不多是相同的意思。

       阳明先生说封禅典礼是不务实的,离经叛道的。圣人只教导我们怎样回复良知,不在于求功德来求登仙。后世很多做官的人,为了要拍皇上的马屁,说封禅祭天祭地有多大的功德,这样国君离天神就不远了。这样做不但迷乱了国君的心,还花费很多国家的钱财,还让国君以为不必修自己的德行就能够登仙,实在是毫无意义的事情。

封禅之说,
为什么后世儒者不屑提?

       阳明先生说这样的人罪大恶极,所以后世的儒者对于封禅之说连提都不想提。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春秋》叙述了很多诸侯国发生的事情,而对于存心不良、手段见不得人的勾心斗角的事情,《春秋》就一两句隐晦的话语带过,不会有声有色地描绘当时的情境。因为一个正人君子,不屑提到这些事情。这跟我们现在真的很不同,现在网络上,为了吸引人去关注,会用悚动的标题,内容也很低俗,这些文章只会耗散人们的精气神,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回复人的良知,
做事情就能周正

       司马相如是汉武帝的臣,他很有大文才,文笔非常好。在汉武帝元鼎六年的时候,为了向汉武帝献媚,他撰写封禅文,就是祭天的祷文。祷文写得很美,他说封禅功德非常大,迎合了汉武帝好大喜功的心,感觉做了这个典礼登仙就会更容易似的。后世的儒者对这种人很不耻,因为这件事情跟治国毫无关系,跟利益百姓毫无关系。仅仅为了满足国君的私心,就把文章写得这么美,这种人是连提都不想提的。圣人看一件事情,只关注是否真正对百姓长远有益处。

       阳明先生说,像顾东桥所认为的“封禅之说是所有儒者应该学的”,这实在是很欠思考啊。其实学任何东西就是为了圆满自己的良知而已,不然还为了什么呢。从良知的根本着手,自自然然做出来的事情就能符合利益天下苍生,利益大众的宗旨。

——本文来源:张庆祥讲传习录 第89集 (喜马拉雅)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