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祥讲师
编者按:
到底有没有天堂和地狱?你家住哪里?你会想我吗?当听到这些话时你有什么感觉?你又会怎么回答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两位智慧的禅师是如何作答的。
有位李端愿居士为了能向师傅达观禅师朝夕请教,就在家里盖了一个小禅房来供养达观禅师。
有一天,李端愿居士问达观禅师:“天堂、地狱,毕竟是有还是无呢?”
达观禅师说:“要欢喜、要恐怖总是在你的内心而已。内心一欢喜,那么好的境缘就呈现了;内心一恐怖担忧,坏的境缘就成形了。所以,天堂、地狱在哪里?就在你的内心而已。你一念善就是天堂,一念恶就是地狱。”
李公又问:“您说,一念善一念恶是天堂和地狱,那此心如何能够了(究竟解脱)呢?”
达观禅师答:“善恶都莫思量。”
李公听后就问:“善恶都不思量以后,那心归何所啊?”
达观禅师说:“请李公归宅”。
李公继续问:“人如果死后就没家了,也没肉体了,请问心归哪里?”
达观禅师答:“未知生,焉知死?”
李公说:“生,我已经知道了,这就是我的家嘛”。
达观禅师说:“这不是你的家,如果你知道你生的家在哪里,那你生从何来?”
这一问,李公就茫然了,心想:就是父母生养我啊。难道您是要说我上辈子从地狱而来吗,或是从天道而来,又或是从六道轮回的哪一道而来吗?
就在他正纳闷的时候,达观禅师突然站起来,敲着他的胸膛,“咚咚咚”三下,说:“就在这里,你还在思量个什么呀?”
天堂和地狱是有还是没有?
其实李公向达观禅师所问的这个问题很多人常常都会问。坦白讲无论怎么回答都不会人人满意,因为如果说有,但是没有办法能够证明;而如果说无,那为什么佛陀说有呢?而达观禅师的回答就把虚无飘渺的天堂、地狱抓到自己的内心来。
那内心究竟有没有天堂、地狱?当然有。假使有一天你可以升到天堂,结果你却跟那些神仙嫉妒,是不是也就好像在地狱;而如果你已经身在地狱,还懂得去救护那些地狱的众生,懂得去关心人,也就如同在天堂。外界的环境并没有改变,心一变天堂地狱就会变。当你善念一生,幸福感就来了,这不就是天堂;当你恶念一生,就开始愤怒,而内心那痛苦的感觉就像到了地狱。有爱的地方就是天堂,有恨的地方就是地狱。达观禅师他这样回答,就让求学问的人有一个入手的地方。
不过达观禅师随后在回答李公“心如何了?”的时候又说:“善恶都不思量”,可能我们会和李公一样感到奇怪:刚刚不还说“一念善就是天堂,一念恶就是地狱”吗?劝人行善时不是都说能去天堂吗?如果善恶都不思,我们不去天堂也不去地狱,那去哪呢?
其实,这是我们误解了“善恶莫思量”这句话,它的本意并非是说不要我们去思考善恶,而是说世间道就是对立法,当我们善恶都莫思量的时候,心就没有负担,所看到的才是物物的原象。
就好比你看到一颗有5克拉的钻石,就算它是一颗还没被琢磨的石头,你还是会说它很漂亮。你的心怦然一动,是不是就有了善恶?所以就是要在“善恶莫思量”这个心境下,你才没有贪没有嗔,你才不会破坏里面天然气血的循环,你才能够悠游自在地造化出你的法身。
可李公又有了新的疑惑:“不思量之后,心归哪?”
达观禅师告诉他:“请你归家。”
学佛的人都知道,所谓“归家”的意思是:你忘了心归何处,请你回到内心的家。但李公误以为是要他回家,心中便茫然了:我不是在家里吗?达观禅师,您是我供养的,您在我家,怎么叫我回家呢?这不是“乞丐赶庙公”嘛!所以他为了要找到一个究竟可以回去的地方,接着又问道:“我死后‘尘归尘,土归土’,这个家就不在了呀。我死后归哪?”
达观禅师告诉他:“未知生,焉知死”,也就是说你生的时候都还没搞清楚”家”,问死干嘛?你现在还活着,就从你活着的色身里面开始去找,如果活着的时候都不知道,何况谈死呢?如果活着的时候知道,死后也会知道。(因为人活着有一个躯壳,里面有一股气,死后里面那股气就会出来,那股气就叫做法身。)现在你的情感中枢就在胸膛这个位置,死后还是在这个位置。
达观禅师见李公越问越摸不着头绪,索性站起来,”咚咚咚”拍着他的胸口说:“就在这!”达观禅师为什么拍着李公的胸口啊?因为情绪的家就是内心的家,内心的家在哪里?就在胸口。
你有没有发现,当你很感动的时候,双手就摸着你的胸口;当你痛心的时候,你的手又捶着你的胸口。为什么不捶膝盖而要捶这儿?因为你用手去摸就会知道,苦的地方在胸口,那就是内心的家,就这么简单。
李公被他这么一拍,豁然有点醒悟:对,没错,你刚刚一拍,我这里怦然一动,我有体会了,就在这个地方。他的开悟从哪里开始呢?从他的胸膛开始。
我们再来看一个发生在福州双峰山的公案,有位和尚因为在双峰山修道,所以人们称他“双峰和尚”,他的学生古禅师来参访他时,他们之间有一段对话:
双峰和尚问古禅师:“大德,住在哪呀?”
古禅师答:“住在城里。”
双峰和尚看他答非所问,紧接着再问:“平常的时候,你会想我吗?”
古禅师说:“我常常想和尚您啊,只是没有时间经常来向您礼拜啊!”
双峰和尚说:“只这思底,便是大德。”意思就是“就刚刚这个思想的底部就是你安住的地方。”
如果有人问你:“住在哪里呢?”相信大家一定会回答说,我住在什么地方,甚至讲出什么路,门牌号多少。但是对于禅师来说,这叫做答非所问。他问的是你的心怎么安住,你的心安住在哪里? 所以,双峰和尚听到古禅师答非所问的回答后,知道他离道还很远,就在想要怎么诱导他,让他明白是问他的心住在哪里。
于是,这就有了双峰和尚问古禅师:“你还想我吗?”的对白,也许你会觉得这个问题有点肉麻,好像是情人在对答,可他们又不是情侣。但对一个到处访道的人来说,思念一位有德者,那还真是思念!他会很想就近能够天天跟他请教。就像是上面公案中,李端愿居士会在家修个禅房来供养达观禅师,也是为了天天向他请教。所以古禅师自然地答道:“我常常思念和尚,只是住得远,没办法天天来礼拜您。”双峰和尚一听,道:“你想我,那可好,那思念的底部就是你的心安住的地方。”
思念的底部在哪里?
我们可能会感到疑惑:
思念的底部在哪里?
这得要你去思念才知道。
当我们有时候思念一位长者,
他那种慈祥的笑容,
那么的温暖,
会让我们非常想亲近,
你一想到他,心就软了,
就赶快去摸那个柔软;
当你想到一个人,
就很感恩,
就赶快去摸那个感恩;
当你想到一个人,
感觉很温暖,
就赶快去摸那个温暖;
当你看到一个东西,
令你很好奇,
就赶快去摸那个好奇;
当你被惹了满腔怒火,
就赶快去摸那把怒火。
它们就在你的胸口,
每一次答案都会一样。
关键是你要去感觉,如果你要不去感觉,即使大鞭子在后面抽赶你也没有用。有些人虽然天天都在七情六欲、喜怒哀乐里面,有的时候会很快乐,有的时候又爱发脾气,但浑然不知在他内在有一个主宰七情六欲、感受七情六欲的核心。不知道自己的内心在哪里,更没有真正去感受过、去触摸过他的内心。
其实在菜市场卖菜的老太太都知道——苦,在内心。早上三、四点不得不起床,去打理一切,去准备担子上所有要卖的菜,不做又不行,孩子还没长大,那个苦,那个揪心,就在胸口这个地方。那为什么你随便问一个人跟他说,你的内心就在这里,他却丈二金刚摸不着头绪,不明白你对他说这个干什么,对他有什么意义,甚至有些人想到脑壳都快要破掉了,也想不出答案。原因就是我们现在的人,过度地强调思维,以至于让我们丢掉自己的内心,整日受到内心的苦楚,却不知道内心在什么地方。实际上,不是只有“黄庭禅”指着你的胸口说“内心”,古圣先贤在很多公案里面都已经讲得再明白不过了,现在要来指出这个位置却变得这么困难。
这两个禅宗公案交相辉映,其实何止是这两个禅宗公案,所有的禅宗公案都辉映一个事实:就是你的内心在哪?你的内心怎么了?你如何解脱?你如何安住?都在这个答案上。而所有开悟的人不是悟到:原来就在胸口这;不然就是悟到:原来是一团气;或者就是悟到:原来任其自在才是究竟解脱。归根结底都是这一回事,不然就没有所谓开悟。
如果每个人体会都不一样的话,那就没有所谓的“真理”。“真理”是很独裁的,“真理”不跟人们打商量,也不是靠投票决定的。那些高明的科学家都很聪明睿智,不过他们也是孤独的,因为他们懂的东西,别人并不懂。就比如说爱因斯坦,他说E=MC² ,到现在还没有人能够推翻,这就是“真理”。“真理”是永远存在的真相,所以,任何朝代开悟的人都会不由自主伸出他的手,摸向他的胸口。
后记
当我们在听《幸福内心禅》,听着讲师为我们答疑解惑时,相信很多朋友在这个时候也正思念着讲师,那么这个内心的家我们也触碰得到了,它就在这个思念的底部。
如果你想知道当你摸向自己的胸口,知道是你的情绪在作乱之后要怎么办?欢迎您参加黄庭禅的课程,因为这就是黄庭禅所要教导的内涵。
注:本文根据“幸福内心禅”第83集 录音资料整理,欢迎点击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