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龙的父母,如何给孩子温暖的港湾~

张庆祥讲师

       编者按:事件一:一个二十岁左右的男孩子与他爸爸开车外出,他爸爸因看不惯他穿衣随便就与他起了口角。后来爸爸生气下了车,他的儿子居然开车朝着爸爸的背影撞过去……这位爸爸就这样往生了。

       事件二:也是二十岁的男孩子,他连续两年都考上了高雄的医学院,可因他家住台北,他的父母希望他可以考到台北更好的学校,就不让他去读。一日,他正在玩电动,他父母回来后看到,稍微指责了他几句,他居然一股火冒上来,就去厨房拿菜刀,把他爸爸给砍伤了……

       这两件憾事又是发生在家庭相处的氛围中,不禁让我们再一次陷入深思,我们最温暖的的港湾究竟怎么了?

孩子的逆反来自于父母的碎碎念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个大家都一样,但是太过于叱咄不休、太过于苛求,以至于完全违反了“父子有亲”这种古人所交代下来的教训,我想这也是造成孩子内心充满着恨的原因啊

       回想我们小时候,家里并不是没有指责,学校老师也常常教训我们,打我们的手心,可是我们却没有一点敌对和对父母老师的恨,我们都是充满感恩的。

       我现在已经五十几岁了,我们的老师也还健在,每次开同学会我们都会请他出席。他是一个为教育牺牲奉献的人,他的风格跟以前教我们小学的时候一样,对我们这些小孩平常爱护有加,苦口婆心。

       可当你真正犯错的时候他会很自责,但是也必须给你惩戒。他会拿起棍子,让你伸出手心然后打你,每次我们被打,他都会流眼泪,我们心里也很自责。

       为什么我们被揍时心中没有恨,而这两个小孩只是被父母稍微刺激一下,就动了杀机?原因就在于我们被惩戒时是自责的,而他们则是怒气满腔的。

       所以我们常常在讲,当一股气血一直冲击到自己的胸膛来,就会越想越仇恨,不发泄不快。其实,当他们有理智的时候也是满腔后悔的。但是一个人会像野兽的时候,也正是他满腔怒火的时候啊。

       古语云:“棍棒之下出孝子”,古人也常惩罚小孩子,却没看到发生这些事啊。原因就在于古人承袭着我们先圣先贤的文化,父子之间的相处之道就是“父子有亲”。

       无论这个小孩子在家里犯了什么错,惩罚完了,他的父母一定是把他抱在身边好好疼惜,给他足够的安慰,而不是整天拿小事情一直念。

       一个人的脾气最怕的就是怨念不休。每天都是很小的事,却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整天在他耳边唠叨:“垃圾怎么不丢啊?!你没读书是吗?学校老师没教吗?……”这种口气听了真是一肚子火!

       如果我们平常跟孩子相处的时候,已经没有了像好朋友之间的聊天和互相关怀,而渐渐只剩下碎碎念,那孩子的满腔怒火就会一直被激起来。

孩子的成长,家庭氛围是关键

       你会说我都是为他好啊。为他好,你怎么不给他在日常的饮食、生活之间有足够的互动跟关心?哪怕像平常的聊天一样,有吗?

       如果父母常常指责小孩,就会堕入一种圈套、一种习惯,那个习惯就是:不念几句是不痛快的。然后那个小孩已经习惯了父母的模式,反正父母一念他就不说话。久了之后,不仅气氛会很糟糕,小孩也不会有感恩的心。

       我不反对小孩做错事的时候要适当的惩戒、处罚,打骂都是应该的。但是,回到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基调就是“父子有亲”,要相互亲爱关怀。如果只剩下用我们的模式不断的去刺激他,只会适得其反。

       小时候我们犯错时,父母也会念、也会打,我们就缩在墙角让他念,让他打。但是他们处罚完,这个事情就等于没了,家里依然一团和气,父母对我们也一如往常的热情、关心。

       刚刚处罚是刚刚的事,已经结束了,就不要再一直怨念不休的,我们要把这个气氛留到什么时候呢,对不对?

       我觉得最大的差异可能就是这个气氛的问题。如果平常小孩已经深刻感觉到父母对他的关心和包容,父母对他虽有期盼,但是也很尊重他的选择。那哪里会有前面两个事件的发生呢?

        当然,像这两个案例,我们不能说小孩没有错,他们有错,也错很大。但是,就像后面那个小孩,能够念到医学院,他也不是一个多么荒唐的学生了,那为什么会做出这个的事情?纯粹就是他的情绪被激起来了。

       平常,他的父母就已经在制造一个压力锅了,不断的用碎念来刺激他,这一句让他冰冷,那一句又让他愤怒。家长讲起来头头是道,而小孩子根本无从辩驳,渐渐也就不会把你当做是恩情。

       他的心里只会发出:等我翅膀硬了,你们给我试试看。

孩子感觉到友善,才会主动靠近你

       其实父母对小孩的要求,只要抓住几个重要的点就可以了,不要什么都碎碎念!

       亲密的关系先建立,然后再从中提建议,做教育。不要整日喋喋不休的,不要说小孩受不了,就是我们大人,如果身边有一个人整日碎碎念,也是够烦人的,对不对?

       平日多跟孩子聊聊他有兴趣的事。比如像穿衣服这种事情,既然是他的兴趣,我们也可以欣赏欣赏嘛,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欣赏一下,跟他聊一下,开开玩笑,顺便也可以给他一点建议。他会觉得你有在观察和关心他的生活,你也给到了一些适度的建议,这不是坏事。

       只要我们对小孩的恩是够的,他感觉到了你的友善,是会主动找你聊天的。当你的孩子看到你不会跟你聊天,那这个“亲”是大有问题的。

       回想一下,当我们见到自己的朋友,都会有聊不完的话,但是见到自己最亲的子女,就只剩下教训。这是一个警训!

       这不是学校教育问题,也不是社会教育问题,不是这个方向,也没有这么沉重。纯粹是家人相处之间,这个“亲”这个字没有做好。

       “亲”没有建立好,也就无法做到恩威并施了。我一再强调教育是恩威并施、刚柔并济的。整天只有刚,没有柔,只有威,没有恩,那剩下就是只有仇恨了,对不对?心理变化就是这样而已。

       所以,作为父母,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本文来源:《幸福内心禅》第235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