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的大学问(五):给我一个支点,能撬起整个地球;找到这个枢机,能串起整个大学问!
头脑里的想法与内心的感觉是一回事吗?这个问题的答案,与修身大学问有何关联?修身的起点在哪里,怎样不让方向跑偏?厘清一连串的问题,我们的生活与大学问能连接起来了。
头脑里的想法与内心的感觉是一回事吗?这个问题的答案,与修身大学问有何关联?修身的起点在哪里,怎样不让方向跑偏?厘清一连串的问题,我们的生活与大学问能连接起来了。
有一种人,才思敏捷,见多识广,没有他不知道的东西。子贡就是这类型里拔尖的,他非常有才学,风度翩翩,是个外交官的人物。可是在孔子眼中,他却比不上颜回,这是为什么呢?
前三期讲到,立志,立的不是事,“志”要从心里立。我们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内心俯仰无愧,志存高远,造福社会,可也得有个支点、着力点,才能把修身、修心的学问落实,那么这个着力点是什么呢,要成为一个“好”的人,在哪里着手呢?
墨子提倡兼爱,天下无我不爱之人,爱一个路人跟爱自己的父子兄弟是一样的,如此令人感动,为什么圣贤们却批此为邪说呢?读了这篇文章,才恍然大悟,才知道什么是更重要的。真是不读圣贤书,迷糊一辈子也不自知啊!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直以来,我们都理所当然地认为“三十而立”就是指“成家立业”。可是,我们却是把“立”的方向解错了。
上期的《修身的大学问(一)》讲到,立志不是立事,而是要立心,这期将会解开,原来立志跟我们的幸福息息相关的呢!
中国全面快速崛起,举世瞩目。我们受惠其中,却并不知道真正的“功臣”在哪里?觉者的揭秘和忠告,能否唤醒我们,一起珍惜、感恩与努力,让中华崛起的光芒照耀得更远呢?
春天来了!大地回春,种子破土而出,人们的心里,新的希望也开始萌芽。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隆重推出《修身的大学问》系列文章,期盼能如春风般唤醒人们自身的大自然,让内心的种子萌发,沿着圣贤指引的道路,“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圆满自身,成就未来。
古人犯错,孔夫子会把“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其中”看作是直的行为?现代社会,如果是家人犯了错,我们又该如何处理?亲亲相隐的观念是否也通用于其他亲人、朋友呢?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圣人是人情之至,当哀伤情绪需发,圣人又是怎样的顺乎情理呢?孔子给我们做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