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松地观照,稳稳地做

作者:包娜凡

松松地观照,稳稳地做  上次参加耕读,当时来匆匆去匆匆。这一次,想找到练习的方向,怎样才能在下山后不那么快地被外境淹没。

  第一天上山砍草,迷雾缭绕的山间坡地,十几个人的队伍,在讲师的布署下从上至下依次排列下来,有种开山的感觉。

  一上来就被几株骇人的荆棘给吓到了,小时候只在动画片里见过,记得荆棘生长的地方,会有巫婆出没,心里更是增添了几分堵。看到旁边有志工在,就索性先绕道去砍草。可越是想绕道走,越是砍几丛草抬头就撞见那根根耸立着的 “狼牙棒”,一不小心就被荆棘枝叶上的刺给勾到帽子和衣服。

  好吧,既然躲不过,那就去看看到底有多可怕。开始时看一眼心里就麻到发紧,直到一次次面向它,走近它,练习在用镰刀砍的过程中敞开胸膛,心里的紧一层层松开来。一直以来被罣碍的都还是在这方寸的气血上,总是向外以为会有活路出现,但只有向内了才能让自己不再退缩。

  连着两天种植萝卜种子,在东苑最高的山顶田地,呼呼吹着冷风。不需要消耗很多体力,一直蹲在田埂间,和腿的酸麻胀共处,察觉自己有在反复练习放松肩膀,敞开胸膛,和烦躁的气血和平共处。可总觉得自己处于讲师所说的那种状态——放松肩膀,敞开胸膛,然后赶走胸中的那团气血。

  分享时,志工说,即使会有片刻的轻松也只是昙花一现。她带领我们做了一个练习对比,先让自己浑身放松下来,然后松松地让自己的胸膛慢慢紧起来,感觉到胸膛里气血虽然紧起来了,但却是酥酥麻麻的能量松松围着,心情依旧是轻松的。接着,换一种方式,用力地让自己的胸膛紧起来,此时胸膛里就像一块硬邦邦的水泥板,一层包裹着一层,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这不就是平时自己的状态模式嘛。仍旧在用力,用“紧”对待“紧的气血”,用“沉闷”看“沉闷”。回想起讲师在进阶中说的,“所有的感受都是能量聚散离合的表现形式。”不管什么样的气血形态, relax,带着轻松的心情去感受它。

  接着在爬坡的时候立即有了不一样。之前爬坡,走得慢时气血沉沉的,越走越沉越无力,会选择加快步伐,敞开来迎向沉闷的气血。随着步伐的加快,沉闷堵堵的气血会被冲散,变得活跃开来。这次不加快步伐,就让气血沉闷在,却是松松地去感受,它依旧在,一路竟也能够轻松自在下来。

  不同的季节,顺应天地万物生长的规律来进行耕种、收成。这次上山还体验了制作酸菜的过程。酸菜是由高丽菜最外层的几片叶子来制作的,有幸能够经历擦拭、晒干和包装这几个环节。第一步擦拭高丽菜叶,看似很简单的一件事,自己旧有的习性一下就出来了。当时想着下一步骤是晒叶子,一片片摆在户外的草坪上来晾晒,总是要重新拿了铺放到外面去的,那擦拭完也没有必要把叶子一片片堆放整齐,心里当时有这个卡上来,但也没多想就这样去做了,一片片擦拭完,随意地摆放进了篮子。

  后来在志工的提醒下,改成“整齐地”摆进篮子,一筐乱糟糟和一筐整整齐齐的叶子,看着黄庭里的感觉就不一样。在做下一步骤晾晒的过程中,体会更加深刻,从筐中取出一摞擦拭完的叶子,在摆放的过程中,整齐的那筐叶子摆放效率非常高,黄庭里气血松松的,畅快得很,而乱糟糟的那一筐,每次拿起一摞叶子,一次卡就上来了。回想起志工提醒的:道,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就要开始练习,老天爷早就精心设计好了一切,做事稳稳地按次序来,有次序的当下就在存养那股气,没有次序,卡的当下就在漏损了。

  若没有自身向内去体会,加上志工提点,自己不会知道一直在不断重复旧有的模式,就像是日常中,我是个“差不多”主义者。却不知,这种对待事情的态度在心里已经根植得很深,流毒也是很深了。

  放一把锄头、穿一双拖鞋、放一件物品,联想到讲师也总是能够一眼就看到事情的根本问题在哪里。功夫都在心里、在气上。

  在被指出问题的当下,有时心里会有一阵紧紧的气血上来,开始自责总是出错,那几天总是沉浸在闷闷的气血中。直到有次来了一个大的气血,让自己深陷在纠结的气血里,那个气血很紧,往内一直缩着,有好一会。突然意识到,这个气血不就是来提醒自己要向内吗?现在不练要等到什么时候?向内的时候,一切豁然开朗,也更加愿意从心上去真正改过。

  有同学说:“不要被自己的私欲给骗了,要让自己的良知显现,就要在旧有气血上来的时候,向内观照气血的模样,去感受气血上的攀附,并且选择做正确的事情。”这一点也很重要。回想起上一次的初阶,另一位同学也说过,宽两秒的前三步做好了,第四步是自然而然显现的,成人成己的心不用去寻找,从气血的束缚中出来后,良知自然会显现。

  十几天的时间里,在讲师、志工的带领下,学习制作酸菜,采摘、剥和切竹笋,体会到顺应万物本自具有的特性,稳健地有次序地去做。道,就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简单到每个人都可以练习得来,但却需要真正持久、踏实地练习,才能不断地感受和印证这门学问的可贵。

声明:

  本文为黄庭禅学员练习中的体会分享,过往的心得并不能代表本人修行程度的高低。分享仅为与大家共勉,一同学习进步。

——来自电子报第三百一十四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