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杭跃跃
今年3月份在中岭山行禅回南京至今已有2个月了,一直在践行临行前请教讲师的教诲,本以为这番教诲会高深或有特别之处,不曾想却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几个字家常事而已,却让讲师前前后后强调了四遍。是什么呢?还是把时间回到我初上山时第一天的中午时分。
在饭桌上,讲师对我说:“让静凤带话回去要你扫地,扫了没有啊?”心有点虚,静凤今年1月初行禅,回来当晚就有说讲师的交待,当时还略有得意之色,说:“嘿嘿,这不是我要求你的。”虽有一点不情愿,随后一些日子还是遵行了,不过每天重复地做就觉得单调和无聊了,也就渐渐不那么认真,时有做做,时有不做。现在讲师问起,我喏喏地回答:“扫了,就是没天天扫,还是觉得在山上干活历练人。”讲师说:“天天扫就不一样了。”
行禅十余天,临走去和讲师告别,本想能得到一番重要的开示,不曾想讲师又说:“嗯,回去好好拖地扫地啊!”哦,这可是第三次讲了哎,扫地有这个必要反复强调吗?难道这就是讲师亲传的修行秘诀吗?我说:“好,坚持到底!”
回来后,每天晚上认真落实拖地、扫地,有时候地还蛮干净的,我也重复地去做,我就是想我每天干这样的事情,去体会讲师到底有何用意?特别是4月底南京初阶课程上刚从中岭山行禅归来的无锡同修胡蓉看到我后再次转告讲师的指示:“告诉跃跃,在家要扫地”。这是第四次讲师说了,我不禁心里一凛然,对扫地这件事更不敢马虎了,心想,一定藏着什么玄机!扫着扫着,竟然有了一丝体会。
人总想干大事,对像扫地这样的小事总是不以为然。修行总想改掉大的习性,对小的习性特别是细微之处有时也是不以为然甚或看不见。细微习性存在于人的常态中,决定了一个人日常大部分时候的行为模式,非常态突显的大习性毕竟占不多的时间。对养气而言,最易漏气的是在细微习性中;对修行而言,最不易改的也是细微习性,因它深藏心底而不易见。
《诗经.卫风.淇奥》说:“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讲师也曾经说过修行的过程先是“切磋”,把粗枝大叶先给砍了,然后再行“琢磨”之功,精雕细琢出佛的成品来。琢磨就是去除细微习性的过程,可以转化一个人的气质和改变其行为模式,如脱胎换骨一般。然细微习性不易见,不像忽然发一顿脾气,这样容易感知,它存在于平常的行为应对中,比较隐微,在平时由于人大多忙于对外的应对,更不易看见它。
这样,就需要有一种方式去练习对细微习性的观照,细微习性存在于平常事,扫地是平常事,平常事重复着做细微习性就渐渐露出马脚了。原来,扫地,扫的是心地的细微习性啊!对细微习性的觉知建立起来,就可以自然推展到日常行为中,建立起新的行为模式来,使养气而无漏,这也是剥阴取阳!
在中岭山行禅,讲师的教导总是很平实和生活,听不到多少玄奇的东西,比如讲:男人要有男人的样子,要能撑起这个家,在家里要多干些重活等等。如果讲师有什么要你具体去做的事情,那你就赚大了,一定要记牢了,不要去想为什么,回去好好落实。因为口头上的教导是一种言词,无法直入内心,只有告诉你去做一些行为,你认真做了并有了相应的感受,这份感受才是讲师真正想要告诉你的。
现在每天晚上最后一件事就是拖地、扫地了,好好练习对细微习性的观照:看一看时钟,都十点了,太太在打坐,心想“我也想打坐哎”,拖地越来越快,磕磕碰碰也多了,手臂关节也紧了,心里面升起了“急性”;日复一日地扫地,独自一人扫久了,某一晚会想“凭什么都是我干呢?”不自觉升起“怨性”;某一天晚上看着地还蛮干净的,心想“今天就算了吧”,又会升起一种“惰性”。
无论哪种习性的上演,都是黄庭一窍不同的气血形态上好恶知见的攀附,一种深藏心底隐隐的情绪,其本质都是能量而已,观照的功夫还在宽两秒上,只是观照往更细微的方向去。难怪讲师说,观心是没有止境的!
声明:
本文为黄庭禅学员练习中的体会分享,过往的心得并不能代表本人修行程度的高低。分享仅为与大家共勉,一同学习进步。
——来自电子报第二百零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