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祥讲师
学员问:孔子常讲入世之道,却很少讲出世之道,请问儒家为何不谈出世?
张讲师答:首先我先解释一下什么是“出世”,出世是能够淡泊名利、超出尘俗、两袖清风、就守清贫,不被红尘名利所迷惑的意思。孔子有没有讲过出世之道呢?当然有的,譬如《论语》这段:“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种不要富贵,只要道义的气节,就是出世。
而“入世”是什么呢?入世是能够置身于污浊的红尘名利地位之中,却行事大公无私、光明磊落,为生民赴汤蹈火,没有一点阴私,不被名利所动,堪为红尘道德表率之意。
各位想想看,出世是远离红尘、名利、财色、富贵,所以能不为所动;入世是置身红尘、名利、财色富、贵之中,却一点也不为名利、财色所动。这两者谁的难度更高?谁的定力更深呢?很明显的,当然是入世!能做好入世表率的人,必然早就是出世的高手;而只能出世的人,一入世不是整日忿忿不平,就是被名利迷得团团转!
所以孔子只要把“入世”讲得明白,让每个人入世时不仅两袖清风、光明磊落,更能作为众生品格的表率,那么最完美的出世之道,早就隐藏在入世里面了!
况且空空如也的出世之道,常常讲得让人堕入顽空,这种人的生活态度不是消极,就是桀傲不逊,对社会的繁荣与安定来说,不切实际。
对一个务实的教育家来说,除了教人光明磊落以外,更希望把学问讲得踏实有益,好比如何去跟人相处,如何去给父母尽孝,如何对国家尽忠,如何努力工作、力争上游等等,把这些生活态度、生活礼节讲得具体可行,这样对生民才有可长可久的帮助。
因此对一个儒者来说,学了出世之道,正是为了要入世去救世、去匡正世道!所以儒家讲每一条道理,都是出世之道兼着入世之道,甚至要一个个君子都走向治世之道。也就是不仅要独善其身,更要去兼善天下。他可以去吃天下人的苦,承担天下人的责任,受天下人的不耻与污辱。相形之下,佛家的经典中出世讲得多,而入世、治世讲得少。然而救世的苦心却是一样的。
——来自电子报第二百一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