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瑞穗
人生的际遇总是无比的奇妙,今日蓦然回首,曾几何时“经典”已经悄然融入了自己的生命。那些令人头痛的文言经典,那被认为老八股、不合时代的圣贤学说,此刻,在生活中如此鲜明地充满机趣,真是不可思议呀!或许以下的写实,会让不少人儿会心一笑。就因此生能得遇明师,才有此好运气与古人打上交道,进而迈入圣贤的性理心法宝库中。
张讲师说:“想建立修行的正确观念,就从《六祖坛经》开始吧。”哇咔!没读还好,一读发现怎么六祖简直住在我家隔壁?我一直在寻找的答案,怎么《六祖坛经》里面都有解答了呢?例如:念经是否可往生净土?捐很多钱是否可成道?人怎么会是佛呢?……这激发我莫大的兴趣及欲探究的心,再加上讲师又说:“各位,你们要听我的经典,一定要往内观,才会真正有所收获!”一试之下才发现,真的耶!黄庭禅所教的观照功夫,配合讲师在经典中主轴清晰、生动活泼地模拟,句句直指于亘古不变的心性上。
这一路走来,个中的掘宝、趣味、妙用,实在是不胜枚举。诚如:
一开始哪有能力自己听懂经典啊!于是就用土法炼钢,逐字逐句敲键盘,字字句句来校对,用心、细心再品味,如此一经历就是5年,日日欲罢不能,几乎天天有发掘不完的性理宝藏。各个圣贤所言如出一辙,更奇特的是,还如此切身地跟自己有关系,常会心一笑,甚至拍案叫绝!记得当时自认为运气好好喔,每次刚想要把问题蕴酿完整再来请教讲师,在整理经典时不经意就刚好找到答案,并且随着岁月的累积,这好运气发生的比例越来越高了。讲师却说:“这不是你运气好,而是我教的是心性,你正在练的是心性,日后只要有人跟我学习黄庭禅,无论当时的程度如何,只要听我的经典,也都可以找到他们正需要的答案!”真的,后来听了好多人的分享,这是大家共同的心声!
现回想起来,很感恩那5年的岁月,也因此打下经典小小的根基。
然而,慢慢懂得将心法在生活中运用,还是上中岭山跟着讲师学习与做事后,才悄然展开的,也因此大开眼界:真有活生生的人能将经典轻松自如地落实于平实生活中。好奇地想知道吗?敬请再往下看……
中岭山尚处于开垦中,一日跟着讲师爬陡坡,讲师脚步仍轻快地大步迈去,而我却卖力跟随到身体紧绷、心情浮躁,趁机请问:“此时要怎么观?”讲师居然回答:“自性能含万法是大。”我哩咧,这答案……我还没反应过来,讲师又开口了:“六祖啦!”嗯,似乎有点开窍了。对,当下的气机就来练习“自性能含万法是大”,来什么观什么,含容那紧、压、热、涌,不再对它抵抗,就让它发生……YA~成功!
又一日正在打拳,讲师突问说:“你这拳打下去在打什么?”嗯,这问法奇怪了!就直接回答:“打拳就拳挥出去就好啦,那还有什么?”讲师居然摇头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嗯,似乎又有了启发。对喔,难怪打拳时,常会打着打着不知在打什么,依样画葫芦而已。尔后于日常的学习与做事中,常会想到这段话。嗯……真是好呀,在学、在做中会思索其原理,且会将所思考的、规划的去实做来验证其原理,就这样生活却多了稳健与踏实感了!
又有一回,由于身体极为不适到苦着一张脸,讲师从身边走过,抛下一句话:“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哦,顿时往内觉观,怎么坠在戚戚小人状呢?剎那间黄庭敞开,沉酸哀怨的气血得以自由,坦荡荡君子已在其中了。超帅的吧!
再有一天的早餐,与大家分享到清晨打坐身心的静谧,即使清晰地听到近邻远方的鸡鸣狗吠声,也是感到一片寂然泰和。这时讲师又突然开口了:“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好笑的是,讲师看我又愣住了,接着又说:“《道德经》第八十章啦!”怎么邻居的鸡狗声往内一解竟如此的神妙,真是不禁令人赞叹呀!
突想到有天在中庭,听到一位哈尔滨姑娘率真地与讲师的对答,她说:“讲师呀,您的经典我听了几年,也不知听了多少遍,知道很好,但总觉得是在耳边滑呀滑呀就溜过去了。但今年为了带领经典导读,就逐字敲打您的经典,一遍遍地看,我发现我在‘走心’了,看着内在的气机居然听得懂您说的了,这让我对这门学问的信心加强了!”讲师回应:“不是信心加强,而是对于内观的能力变强了!”
我的经典能够运用,也就是这样。讲师随口道出经文,当下往往只能概略知道一点点,每次都会像小孩一样,好奇喜悦地想赶快找出讲师的经典CD,把该句及上下文,完整地一听再听,直到内化。此举感觉有点愚拙,但那份朴实、踏实、真实才是自己的,可用可分享,是无论任何外力谁也拿不走的!
“经典”已悄然融进了生命中,古圣先贤的论述和讲师的教义,也在日常生活中常与同学志工彼此分享着。我们都深知,若没有黄庭禅确实的观照功夫的话,就会与古圣贤永远隔着千年鸿沟呀!
感恩讲师的教导与启发,也欢喜自己多年来养成的习惯。诚如日前讲师在喜马拉雅FM的直播节目——“启智慧、点心灯”的最后与听众分享的《庄子●人间世》中的这句话:“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外在境遇避免不了,内心坦荡光明,能在心上解得开,拥有这样的生命质量,人生夫复何求呀!
声明:
本文为黄庭禅学员练习中的体会分享,过往的心得并不能代表本人修行程度的高低。分享仅为与大家共勉,一同学习进步。
——来自电子报第二百九十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