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崩乐坏的时代,该如何救治?

张庆祥讲师

       学生问:请问讲师,现在古礼已失,我们如果想做一点事挽回一些,应该怎么做呢?

张讲师答:

       礼固然重要,但是不能少了乐。在古代,礼、乐两个字都是并称而行,教育才不会产生偏差。古人说:“礼主敬、乐主和。”

       “礼”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对人的敬意,以及收敛自己的言行,不使行为放浪胡为;所以不只是表面的礼貌规矩,更是待人处世的公平原则(礼者理也)。

        “乐”的教育目的是要让过于严肃的气氛得到轻松调和,得到愉悦而又不失规矩礼貌。所以“乐”不只是音乐,更是一个人在严肃规矩的环境中,也能调和身心,让自己有轻松、愉快、和乐的能力。音乐是让人可以更轻松、更和谐的选项之一,但不是全部。

       只有礼的能力,没有乐的能力,为人难免过于严肃,了无生趣;只有乐的能力,没有礼的能力,常常变成“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的思想,这种人往往不顾他人的感受,放浪自私、无所不为!

       所以礼乐的能力必须合一,礼乐的教化必须并行。礼应该遵循什么原则,乐可以有什么作为,这两者必须同时教给小孩,才能使小孩走在不偏不倚、屈伸自如的中道上。

       所以教小孩儿怎么守规矩,也要教他什么时候可以不用这些规矩;教小孩怎么安静,也要教他什么时候可以尽情地活蹦乱跳。教小孩怎么严肃起来,也要教他什么时候可以活泼轻松。总之,我们不是要小孩儿只能静不能动,更不是只能动不能静,而是该动时可以动,该静时可以静。这一动一静,动静合宜,才是古人礼乐的精神,也才是中道的精神。

       在有益身心又不损害他人的情况下,允许孩子尽情去玩耍,去挥洒他的豪情,这便是“乐”。在影响他人权益的状态下,能顾虑别人的感受,收敛自己的言行在公平合理的范围,这便是“礼”。

       在严肃紧张的气氛中,能使大家会心一笑,气氛顿时放松调和下来,这便是“乐”。在喧嚣吵嚷中,能使大家内心的浮躁归于安宁祥和,言行归于和谐,这更是“礼”。

       诸如此类,礼乐必须合一并行,礼中有乐、乐中有礼,才不会堕入两个极端,才能使孩子的身心走在最灵活、最有益的中道上。

       看看今日的教育,不论是家庭也好、学校也好,不是走入太过严谨的极端,就是走入太过放任的极端。走入太严的极端就有虐待之害,走入太松的极端就有溺爱之害。好不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出来,一下子又跳入另一个极端里面,这就是目前礼乐俱失其彼此调剂功能的缺失。 

       人们做任何事情,总要考虑自己的得失利益,这当然是很正常的。但若不考虑公平正义,只考虑自己,却不考虑别人,久了人家就说他是个自私自利的人,人人都要和他断交!自私自利既无礼(不合理),也无乐(不快乐)。因此要重现古人的礼乐之世,必然要从教导小孩儿公平正义的处世态度做起,而公平正义就是考虑到自己利益的同时,也顾及到别人的利益;考虑到自己快乐的同时,也顾及别人的快乐;考虑到自己享受的同时,绝不能让别人为你操劳吃苦。这样的礼符合公平正义,这样的乐符合可长可久。

       因此,礼可变、乐可舍,但唯有“凡事利益人己”的公平正义永远不变。所以在中岭山小树苗课程中教导“心中有他人、处处为他人设想”的核心价值,正是复兴礼乐的最大公约数所在,也是唯一的支点所在!

——来自电子报第一百九十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