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祥讲师
编者按:西方提倡的温柔而坚定的养育态度,已在我国流行多年,可如今,熊孩子却越来越多。为什么孩子越来越浮躁?难道温柔而坚定的态度错了吗?它是怎样制造出了熊孩子的呢?
1
要了解对孩子该用什么态度,就要设身处地想想他的处境,才有办法决定用什么态度对他最有益处。但是设身处地,并不是指去了解他需要什么,而是指了解什么对他最有益处,这两者不能划等号。
孩子要什么?要吃麦当劳,要买娃娃,想要获得所有人的赞赏,想把别的同学都排挤在外,独揽一切好处……这些都是孩子想要的。而懂得把好吃的和好玩的东西与大家分享,懂得不要总是争第一,也要把光彩留给别人……这样明理的孩子是很少的。
教育的设身处地,不是说要满足孩子的欲求,而是要看孩子这时需要什么。要看到孩子的惰性在哪里?他的欲望是什么?他的无助是什么?如果孩子要什么,就一直满足他,那简直等于一直在喂养他的欲望而已。
我们要去了解的是他所处的状况,这样才能知道怎么做对他是最有益处的。比如一个孩子和他的弟弟一直相处不好,任何事情都和弟弟作对,背地里总是欺负弟弟,在大人面前也总说弟弟坏话,那这个孩子的心理状态会是什么呢?
他也许只是嫉妒,觉得弟弟夺走了父母对他的爱。通常情况,当父母知晓原因后,就会觉得,那就给他更多的爱。于是乎父母花时间、精力和财力去满足他,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想怎样就怎样。结果这样下去,那孩子反而没完没了,他的欲望被喂养得越来越大,他想要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他所使用的方法也越来越对抗、越来越激烈。
为什么说温和、赞赏的教育方式用得越多,熊孩子也越多呢?虽说人人本具佛性,但真正能将佛性的一面引导出来的却很少,跑到地狱、恶鬼、畜牲道的倒是一大堆。所以不要觉得孩子的心里一直只有纯洁,实际上他也藏污纳垢。 我们做教育,就是要懂得如何把孩子藏污纳垢的地方压制到最小,把他光明的人性发扬到最大,这就是做教育的人的责任。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优缺点,我们要把他的优点扩张到最大,把他的缺点压抑到最小,而不是总顺应他想要的。一味顺应,将来朝着地狱、恶鬼、畜牲道的只会更多。
2
既然我们的本性中有佛性也有兽性,在教育初始,虽然孩子还小不明事理,他所发挥出来的也就既有佛性也有兽性,当他渐渐长大,熏染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多的时候,他的兽性就会被加重。
他的兽性是怎样被加重的呢?父母一直挑战孩子的不耐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个世界上喜欢碎碎念的父母不少,琐碎、根本不重要的事情一直反复念叨。比如,怎么连穿衣服都穿不好啦?怎么牛仔服破一个洞啦?吃完饭半天了为什么还不去洗碗啦?……就是这些琐事一直念。若孩子回答:“我看完电视再去洗。”可能你又会念:“怎么每次都这么说。”
碎碎念的结果就是不断挑战孩子的耐性,把他逼到怒不可遏的时候,他的脾气就会被塑型成很浮躁、很暴躁、很喜欢反击的类型。我们会看到不少家庭都有这种现象,本来父母教育孩子,重点的讲几句,孩子能听得进去就可以了,但接下来不重要的事父母还一直念,即便没有打骂孩子,但是却用碎碎念的方式,把孩子逼到每天都快要被气炸的边缘。
这样下去,孩子每天都会生闷气,反正什么事情父母都会碎碎念。他开始慢慢试探父母,既然父母不会打也不会骂他,所以刚开始,父母说一句,他就还一句,顶来顶去。然后父母还苦口婆心地一直跟他说:“因为爸爸妈妈爱你,都是为你好,所以才这么说你。”你越这样说他就越生气,接下来,孩子就会挑战你的底线。
你让他吃饭,他偏不吃,就在那里爬来爬去、闹来闹去;他想买的玩具,如果不买给他,他会跟你讲很多理由,当你很温柔地坚持不买,他就站在那里跟你耗,他可能会言语激烈,甚至口出恶言,若此刻你的态度还是温柔而坚定,他心里会觉得:我碰到了一个不可理喻的家伙,你还不如打我两巴掌算了,你不同意也不骂我,就站在那儿专讲一些听起来很有道理的废话。然后他可能会开始动手,试着去踹、去扭、去扯你的衣服,还会狂叫。他在试探你的底线,而你却继续保持温柔而坚定的态度,他只会更加暴躁,他会抓你的头发,甚至把你按在地上。这个场景现实当中经常上演。
父母就是用温柔而坚定的态度,制造出了一批批的野兽,还不知道停损,无限制地让孩子的怒气漫延,而孩子对父母的挑战也一直在升级。孩子的兽性不断被激发,他们的佛性每况愈下,这就是温柔而坚定的“威力”。
怎样的教育,才能将孩子光明的人性发扬到最大,将他的缺点压制到最小呢?
——本文来源:《幸福内心禅》第372集
父母“温柔而坚定”,为何养出熊孩子(中)
父母“温柔而坚定”,为何养出熊孩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