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尤一
书院的助教常说一句话:“学黄庭禅,是被我玩出来的。”一开始琢磨这句,真不太能明白。我知道她爱玩,也很会玩,但真不晓得,这老祖宗传下来的心法到底有什么好玩,还能怎么个玩法?
蔡琴有句歌词,也常常被拿来举例:“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艺术太浪漫了,可现实呢?听久了,忍不住让人生疑:这世上,果真有一个可以让人死心塌地、从一而终的人、事、物或真理吗?
回首自己的过去,真是没什么从小到大坚持下来的。不管兴趣还是爱好,等那一阵新鲜劲儿过后,总会有倦怠。作为一个妥妥的金牛座,我想自己唯一坚守的,大概就是那份不晓得为何寻寻觅觅、对自己出尔又反尔的“我执”吧。
破“我执”不简单,先看清自己都 “执”些什么。自己看不清,就透过别人的眼睛看。就这点上,我很感谢身边这个庞大的、无处不在的志工团队。不管是上山行禅,还是参加生活禅、小树苗或者青枫侠等等活动,都会遇到很多志工。同为志工,大家有志一同,他们就像一面面镜子,从各个角度、纷纷投射出“我”的样子。
不过,我还是比较喜欢和孩子们呆在一起,孩子的眼睛更雪亮。这次赶上青枫侠培训,通过观察孩子,发现他们的不足和闪光点,不觉中也在省察自己。看着孩子们,因为有输有赢,显露各种心情;看着他们,因为各种心情,做出那些反应,那么天然,真实无欺。
虽然一口一个“不公平”,其实心里还是为了自己;虽然一口一个 “要自由”,其实还是不愿低头、不肯服气;当他们头脑越来越敏捷,口舌越来越讨巧,真正改过的心反而悄悄溜走了……很多日常行仪的细节,其实就在透露一个人的内心,比如一个坐姿、一个晃动、一个眼神、一个摆臂。不管嘴上说得多好听,其实心里已昭然若揭。
在各种热烈或静默、严肃或活泼的场景下,不管是批评还是赞许,志工老师的循循善诱和较真坚持,都让我赞叹:原来,真正的品德教育,不是让孩子听听或说说算了,而是真的让他们去体验、去感觉、去调整自己、去承担责任与后果、去体会别人的感受、心中怀有他人……如此,才让五颗心见真章。
最后,张校长再叮咛,这一切,为了能当“一个真实、轻松、无愧的人”。
真实,轻松,无愧。寥寥六个字,背后多少蕴意深长?
我也常听到助教说这句话:“能学黄庭禅,因为我很诚实。”人生最可爱、也最可贵的,就是坦诚地面对自己。真实是什么?你面对过真实的自己吗?常常观照一下自己内心的状态,当下有什么存心。我们是否不曾察觉、不肯承认或自欺欺人,成了虚伪的大人?看起来总是很忙,四处奔波,当“跑跑居士”、“禅修游牧民族”,喊喊口号“认识你自己”……《道德经》言:“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反而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
轻松。你有没有发现,为什么人越长大,反而越不容易笑了?为什么我们认识更多路,反而开始裹足不前了?为何头顶飘来一朵云,偏偏笼罩着你?你在悄悄抗拒什么?宽两秒练习的第一个步骤,肩关节先松,胸膛敞开。马上就有人问,胸膛敞开是什么感觉?六祖说,世人不知白,就先与他说黑;不知长,就先与他说短。既然不知松开,就先来体会一把紧。把肩胛紧绷,松开;紧绷,再松开。不必去追寻什么感觉,感觉自然会上来。当下即是,有什么就看什么。
然后问题又来了。当感觉上来了,你敢迎接那百分之百的感觉吗?全然接受它,像浪花跃入大海,才能无愧。内心还有多少言,有多少阴私,哪里藏污纳垢,想必自己最清楚。对外光明磊落,对内能致良知,无愧于心,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试想,若真的能做到“真实,轻松,无愧”,那样的人生,该有多么活泼,过得多么圆满啊!
活泼泼的心,当是给本性送上的最好的礼物。因为活泼泼的,正是生命的节拍。现代人享受律动,却常常找不到拍子。我们有很多藉口,比如年纪大了、肢体比较僵硬、反应跟不上、关节不够松巧等等,所以总是没办法“中节”。而我听过讲师最有力的一句反驳:“我们连放下自己,去服从一个节拍都做不到吗?”
喔!原来不是做不到,而是因为旧有的习性、惯性太强大,让我们没办法全然放下自己,没办法全权交付,让自己卑微到贴近大地,学一颗尘埃在空中舞蹈,体会到天地之间“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自由律动。
人为天地之心,生命真正的律动,不造作、不刻意,就是黄庭一窍中的汩汩暗涌。在初阶课上,多少人恍然发现,原来自己的生命就是这样被一紧、一松所操控。有趣吧?曾经以为自己慈悲为怀,外行善哉,原来对内在那一股气血各种打压、抵抗、助长或捆绑,一点都不慈悲。曾经以为一心为己,热爱自由,原来真正的自由,是不被胸膛那一股气血操控的自由。松弛任运,苦中还能自在,才是真正的自在。很养生,为何不让它尽管来?
就像很多人千里迢迢来到书院,上山耕读,与大地做联结,用经典印证生命。一边耕种,一边读自己。到底只是来观望一下,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还是真的低心下气,洗心涤虑来学习?到底是心甘情愿,长养阳气,还是各种碎碎念,累积阴气?收获的到底是功劳还是苦劳?都由自己决定,由你的心境决定。
反正,不出多时,精气神会为你回馈最好的答案。毕竟农作物是很老实的,本性也很老实。《孟子》说:“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在耕读生活中,时常保留一份觉知在内,细细品读;在日常动静之间,返观省察;从“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到“看山还是山”,想来整个过程,就是虚而待物,逐渐照见“本我“的历程。
本我是什么?胸膛这股能量,内心纯然一股天然、流行的气。
每次上山,感觉比上班还忙。从早到晚的劳碌,却不觉一点困顿,日渐精神抖擞。反而回到滚滚红尘,一下又变成流浪的小孩,眼里又不见回家的路。心累了,那就是真累了。但生活总得继续,提起一个志气。讲师说,让你的生命的下一秒,比上一秒更养生。
当我们感到无所事事或面临多事,不知如何抉择时,想想圣人会怎么做。那圣人如何作想,我又怎么知道?唯有一点可以确认,自古圣贤一条心,他们总会选择,可以利益更多人的事。
《传习录》里,阳明先生说圣人与凡夫的区别,就在于一个心法。“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这个心法,返观即是,感而遂通。换句话说,每个人的胸膛里,都住着一个圣人。不被黄庭这股气血捆绑,才能明心,才能见性,才能立命。
我想,果真能“读我千遍也不厌倦”,定会渐渐打开一个全新的视界。如此活泼泼地,定会有照见本我的那一天,点亮全新的生命历程。
声明:
本文为黄庭禅学员练习中的体会分享,过往的心得并不能代表本人修行程度的高低。分享仅为与大家共勉,一同学习进步。
——来自电子报第二百八十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