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大能力——教给孩子“天下为公”的心量

张庆祥讲师

       编者按:关于下一代教育的主轴,除了培养孩子自处、与人共处的能力外,还有第三种很重要的能力——培养孩子的社会担当。本期,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教给孩子一个天下为公的心量。

1

       教育的核心素养,第一个,如何自处,就是教孩子怎么样让自己身心各方面都能够更健康,能够得到更好的升华。第二个,如何跟人共处,就是教孩子怎么样在与人共处时取得和谐,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心量再放得大一点,我们就要考虑社会各种不同文化的参与,彼此间要尊重与相容。

       实际上,整个社会的参与,不同国家之间彼此的尊重包容,不同文化之间彼此的尊重包容,都离不开第三种能力。中国五千年以来的历史之中,各种异次元文化的彼此融合尊重,中国人所用的字眼非常简单,就叫做“天下为公”。

       “天下为公”,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地球这个资产是大家的,土地、国家也是大家的,不是说只属于哪一家,更不是掌权人的。掌权的人只是暂时握有这个行政资源来造福民众而已,天下所有的资源都是天下的人所共享的。

       “天下一家”的这种概念,出处又在哪里呢?《礼运大同篇》一开始就提到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自古以来就有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这种概念。贤能的人当政、掌权,来做百姓的领袖,他所要造福的,是天下所有的子民。它基本上建立在天下共利,不以邻为祸的概念当中。

2

       古时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张骞出使西域,他抵达后,把中国美好的文化介绍给西域各国,将对他们的认识又带回到中原,彼此并没有互相侵夺。郑和下西洋,不论去到那儿,去到多落后的地方,都没有用枪炮或武器去侵夺、殖民别国,统统没有。

       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人的观念里存在着天下一家,人人都是上天子民的概念,圣贤只不过代替上天来管理群众,让他们得到好处而已。这个概念,就已经让人们的内心更加开阔。心胸开阔了之后才能真正地选举贤人。贤人选贤人,只有贤人才能看懂贤人,毫无智慧的人怎么能选出贤能呢?

       《大同经》里说到,“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真正地亲爱长者,是在对待跟自己的父亲母亲、或跟爷爷奶奶年纪相仿的人时,我们一样会去亲爱他们;养育自己的孩子是应该的,但是别人的小孩我们也一样会去疼爱。“鳏寡孤独皆有所养”,你的心量自自然然就会宽大,不会变得自私自利,在这个社会里,你会想要去照顾别人。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如果有的东西自己用不着,可以转送给有需要的人用,无用之物不必藏于己;而对待我们需要的东西,应该让它物尽其用。

       “天下为公”是古代先贤教给我们的胸襟,也是核心素养的第三项。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都可以享用天地间的资源。这个是中国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也是核心素养里最重要的根本,这个根本其实就是建立在以人为本之上。

       如何自处,如何共处,社会参与,天下一家。我们所宣扬的教育核心素养,这其中所蕴含的底蕴与心量,其实一直都在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之中。

——本文来源:《 幸福内心禅》第316集

第二大能力——教孩子学会”与人共处”(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