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大能力——教孩子学会”与人共处”(下)

张庆祥讲师

       编者按:谈到人跟人之间的相处,在上一期中,我们从几个角色来看,就是五伦。五伦,真正要表达的是面对五种不同的人的相处模式,这个模式恰当的话,我们中国人就称之为“礼”。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共处沟通互动的模式,其实古人只用一个字——“礼”,就表达清楚了。

1

        什么叫做礼?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去看电影,先到的人先排队,后到的人却从中间插进去排队,无视其他人的存在,只感受到自己的优先,这就是不懂礼的表现。从排队时插队这个举动,我们就可以看出身边人的品格问题。

       与人共处的原则在哪里?就是以人为本,本着为人好的心思。为人好,不是说要把自己的金山银山都搬给别人。古代的圣贤君子治世,第一个要求就是公正廉明,做到公平就是真正地为人好,这就是与人互动的原则。

       依循内心而言,我们与身边人的相处,就用仁、义、礼、智、信来指导。

       仁、义、礼、智、信这五德做好了,就叫做道。道不好说,但把它分开来变成五个德,就是我们常说的五常,也是作为人与人之间待人处事的礼。

       《礼记》也告诉我们,在面对不同的状况时,如何怀着为人好的心,去表达出不同的“礼”。

       很多人不曾看《礼记》,并且唾弃古代的文化,他们认为这其中的每一条都是封建教条,凭什么要按照这样来做,用别的方式就不行吗?

       其实,用别的方式做也可以,但一定要怀着为人好的心。当你怀着为人好的心来做事,你一定会表现出为人好的方式,再用《礼记》加以对照,你会发现,所差不远。

2

       人跟人的相处,讲原则往往让人晦涩难懂。就像初读《礼记》时,也是不容易懂的。

       把《礼记》中每一个人跟人相处的细节示范出来,让大家可以去体会,就叫做习礼。

       王阳明在教学生的时候,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习礼。就是把学生和学生之间相处的模式、细节,具体演示出来。

       也许有人会认为,习礼,过于形式主义。但是,有些形式主义非常重要,不可或缺。举例来说,我们为什么要过生日?这是形式主义吗?如果不必互动,也不用互相尊敬,我们会真正感动、高兴吗?相信大部分人的答案是否定的。

       很多形式主义需要存在,因为它是以人为本,是尊重他人的一种表现。它代表我们心中还怀着他人,还存着对他人的感恩和友善。这种好的形式,就要让它存在。所以我们需要来好好习礼,不要以为它是形式主义,更不要把它贬为封建思想。

       人跟人的互动非常重要,互动的原则就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是通过与五类人的相处之中显现: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君臣有义,朋友有信,长幼有序(兄友弟恭)。

       所以负责教育的人要在这几个方向,好好把这些人际关系透过习礼的方式演示出来。当孩子看到这些情景的时候,耳濡目染,自自然然地就能让“礼”在他们的内心发芽,这样就能够达到我们教育的目的。以后孩子在与人共处时,也才有规则可循。

       这就是习礼,透过例行的实践学以致用。从做中去学习,从习礼当中去学习,然后运用在生活当中,培养孩子与人共处的能力。

第二大能力——教孩子学会“与人共处”(上)

——本文来源:《 幸福内心禅》第315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