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在日常

作者:炼石

       一晃九天的行禅就结束了,没有热闹的道别,那天早晨五点多一点,背起行囊就出门了,去机场就像去上班一样。

  一次平淡的行禅,没有刻意,只有自然。到了就干,干完就走。我好像已经有一点点,四年前自己羡慕的那种洒脱了。

  我与太太轮流上山,我选择上山的时间,一般都会是既没有进阶课程、厨心培训,也没有重大活动。好处却是有大把的时间与讲师相处,帮瑞穗姐打杂。这次上山行禅是下午五点左右到达,来到中庭向瑞穗姐报到,她忙得头都没有抬,让我自己照顾自己。我到房间收拾铺盖,想着快吃饭了,也不知道该干什么,就泡了一杯山泉水清茶,刚没喝几口就听见瑞穗姐在喊,让我去北苑山上找讲师。

  也不知什么事,赶快换上上工雨鞋,抄近路向北院最上头奔去。眼前诺大的两个温室,看见讲师正在和两个志工在忙碌着。我叫了声”讲师”,讲师并无客套,直接说”来”,然后告诉我这么这么做。

  抽空偷看了一下讲师:洗得泛白的黑T恤,草绿色的多兜裤,头发长了,脸瘦了,很专注,很严肃。忽然发现自己当下很紧张,放松了一下肩关节,与涌上来的那股气血共处了一会儿,然后加快节奏,好跟上讲师的步伐。

  很快,占三分之一大棚面积的育种工作,就顺利完成了。讲师很开心,问我到禅院发现有什么不同吗?我一时语塞,不知从何讲起。

  禅院大了好几倍。西院围起了漂亮的围栏,多了上下山的红绿灯,温室多出了十几个。原来只有小牛一台沙滩车,现在多出来小红、小绿还有各式各样的农具。有专门的育种大棚,还有可以让种子一粒一粒落在育种盘里的科技工具。中庭多出来了讲师接受新北市市长朱立伦颁奖的照片。停车场多出来一辆印有”台湾耕读生活推广协会”的货车,一问方知成立了一个这样的新机构。从山下到山上,各个路口都换上了黄庭书院内心有机农场的指路牌。

  其实我也就是两个月没上山,建设速度总是让我们想不到的。

  第二天安排的工作,是给迎风面的温室周边的柱子,挖洞灌加固水泥。我提着工作用的钢钎,愣愣地看着杂草丛生的工作地点,不知如何下手,左转右看,每个铁柱相当的结实,真的不知道为什么要挖这个洞,做这样一个在我看来没什么必要的工作,有点儿没劲,总想有人给我换一个工作什么的,我宁愿干出大力流大汗的工作。可是旁边既没有人,也没有其他工作。晃了一圈,也就死心了,只能这样自己干。找来镰刀把杂草割了,蹲下来用钢钎一下一下把土挖松,再用手一点一点地把土抠出来。

  以钢管为中心,开始挖洞,直径25到30公分,深40公分的洞,第一个竟用了近两个小时时间,一天才能挖三四个,这让我自己很不能接受。特别是听志工说,台风来时可以把巨粗的树连根拔起,我吓了一跳,如果大棚因为我的粗心、我的偷懒而被台风吹倒…不敢想象,于是开始席地盘腿而坐,与土地亲近,拿起重重的钢钎,小小的尖头用力往下,不数一下两下还是几下,放松关节,观照内心,就练一个心甘情愿。然后发现效率高了,质量好了,后来一天能挖9到10个了。放下身段,打开胸怀,原来心甘情愿,首先心是甜的。

  其实也就冷清了一天,禅院就热闹了。

  半农半X活动开始了。我的理解“X”是可以替代我们每一个人的工作的,就是说我们除了现在的本职工作之外,还可以做一半的农夫,去关爱土地、关爱自己的身体。

  与他们一同工作的内容,是一个让我感觉到无法想象的事情:长住志工带领我们四人,把三个水塔拉到山顶安装,没有路。

  水塔并不重,不锈钢做的,容积大概可以装两三吨水。可是没有路啊!要通过丛林,拉到讲师事先挑选的,离山顶海拔只差30米的地方。当然按以往的经验,我相信是可以做到的,因为讲师教给志工,志工带着我们落实。可是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怎样才能做到?

  把水塔放倒,一个人用短绳子绑在前面拉,另外四个人两两一组,用绳子拦腰一绑,这样手好着力。然后找了一个树木稍微稀疏的地方作为入口,就开始了。喊着12。。。3的号子,拖着庞大的水塔,遇大树就拐弯,遇小树藤就砍,连拉带推、连滚带爬,居然也就到达了目的地。回头往下一看,一条新路出现了。

  三个水塔全部拉上来以后,就要在山坡上整一片平地安置它们。这块地土下面不是石头,就是盘根错节的树根,五人分工合作连砍带挖,正元操作激光水平仪,反复调整地平面,竟在下午收工之前完成了。

  三个水塔。徒手搬运。没有路。穿过丛林。

  五个人。一天时间。山坡平地。安置完毕。

  这个完全意想不到的工作,我觉得算得上轰轰烈烈,与半农半x的几位年轻朋友连连击掌庆贺后,感叹平常我们自己给自己设置的限制,是多么的可笑,看似不可能的事,其实去做就可以了。当我感叹着跟讲师说起这个事,问是不是讲师新发明的方法?讲师说本地的山民都是这么做的呀。我感叹我们所谓的聪明人真的不如一点一点去做的山民。就像修行一样,“聪明”是聪明人的一道坎。

  除了我所说的轰轰烈烈装水塔这样的工作,禅院日常的工作,多数是不起眼的琐碎之事,现在建设好的有机农场基地,就是志工同学一点一点的不起眼的工作创造的成果。讲师常常提醒我们,真正的学问就是平平淡淡的,不热闹也不感动,就是点点滴滴的小事的积累。我在想我自己的问题,是不是淡看了在日常的小事上的修行?总想找那些轰轰烈烈的事情来修行了呢?

  把不起眼的点点滴滴工作做好,才有了现在如画的内心有机农场,我的家。

声明:

  本文为黄庭禅学员练习中的体会分享,过往的心得并不能代表本人修行程度的高低。分享仅为与大家共勉,一同学习进步。

——来自电子报第二百七十六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