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引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道德经》第三章
故事来源:令尹子佩请饮庄王,庄王许诺。子佩具於京台,庄王不往。明日,子佩疏揖北面立于殿下,曰:“昔者君王许之,今不果往,意者臣有罪乎?”庄王曰:“吾闻子具于强台。强台者,南望料山,以临方皇,左江而右淮,其乐忘死。若吾薄德之人,不可以当此乐也,恐留而不能反。”故老子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淮南子》卷十二·道应训
张讲师讲解:
楚国的令尹子佩要请庄王喝酒,庄王答应他了。于是子佩就把所有宴请的东西在风景很好的京台上一一准备好,结果庄王没有去。第二天,子佩光着脚丫立于殿下,向着君王说:“我要设宴会来宴请你,你已经答应了,但是最后竟然没有来,是不是我有什么过错?”庄王说:“我听说你在强台备了宴席(强台就是指京台),这强台南望料山,靠近方皇, 一边是长江,一边是淮水,它的景致之美,让人乐而忘死。我扪心自问,像我这样薄德、定性这么差的人,恐怕是经不起这样的诱惑,去了就不想回来。”所以后来他有没有去啊?他没去!这就是“不见可欲”。
四处都是随手可得的各种乐趣,什么都有,才叫可欲。所以他有自知之明:我去了那里一定乐而不返!虽然很心动,但是我可不可以去啊?不能去!吃了秤砣铁了心,不要去!虽然已经约好了。
老子说:“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庄王高不高明?高明!在我心性不稳的时候,不见可欲,心就可以不乱。所以,不见可欲,则心易于出世,内心不能出世,则入世变成混世,治世变成欺世。心不能出世,一上到有位置的地方,有权利的地方,他做些什么事啊?绝对不是为百姓!他心还不能出世,就直接已经治世了,能不欺世的很少很少。
是以古人虽“身在方内”,就在礼俗之内、在世俗枷锁之内,仍以“心在方外”为修为之始。修行一开始讲什么呢?不是劝每个人都遁入山林,但是要劝每个人怎么样从心头一点可欲的地方去观照、去放下,这个就是从心头来出世。不一定要身体来出世。出世的心灵,在各种物欲的引诱下还能够自在清明的心灵,所有修行一开始都是从这里着力的。
“心在方外”,便是不见可欲,而不见可欲,正是观照心田气机无贪无嗔的实相,不让一丁点的气机起伏变成贪嗔的动力。气机起伏越明显、越强烈,贪嗔的力量越大。观照心田处一丁点气机起伏,能不能看到实相,这个才是不欲的真正道场,才是出世的真正所在。
所以,出世是不是一定要在山里某一个有名的寺庙?不一定。唯有闭上眼睛观照心田的实相,才是定心的大法。所以说,“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可欲的“欲”字,就在心田那股气血上,它一起,欲才出来。因此,真正的道场在哪里?在你的心田,一方寸而已。
——摘自张庆祥讲《道德经》第20集
——来自电子报第三百一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