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强
大半年时间以来,虽然生活的内容没有太多的变化,但因为有了修行这个主心骨,充实和淡然幸福的感觉却越来越多了…因为学习了黄庭禅,每一天都变得鲜活起来。
现如今,返观内在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张讲师说:”黄庭禅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的确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天站桩打坐、听国学经典、时时反观觉照,越来越发觉黄庭禅的博大精深,也越来越折服于古圣先贤的睿智,黄庭禅看似平实简单的招数用在日常生活中却可以以不变应万变,真正的是御繁于简,只要肯踏实地一步步去练习,每一天每个当下都能有收获的。
尤其是在日用伦常中,在与人应对的每一个当下,通过”知言”看到自己的一些微小的情绪,就是有时候那种怪怪的感觉,以前都把它忽略掉了,或者用逻辑说服或道德劝说的办法把它抚平或转移消弭,不知不觉地走在时时勤拂拭的老路上。现在才知道每当情绪出现的时候,就是自己惯有的思维行为(习气)模式发作的时候,这种情况已经在自己的生命中出现了N回了,而以前自己从没有好好地看看自己内心的世界,从来没有好好地触摸过自己的内心(黄庭)。
面对这究竟但深邃的学问,正有点苦于入手无门的我,及时收到了禅院发出的”晚两秒~心自在”视频,从而让我找到了打开心门的钥匙!其实,在参加一阶课程前,我也看了讲师讲解的晚两秒视频,有时也拿出来用用,感觉挺好的,但还没有真正的养成习惯,没有真正从骨子里体会它的好处。直到在上课期间瑞穗姐同我们语重心长地说”晚两秒”很好用,尤其是第2个步骤——用手触摸内心非常重要,大家要养成经常触摸内心的习惯。而其后在周四晚上的RC/YY国学讲堂中,讲师也再次提到了这个步骤的重要性!我才开始重视这个用手触摸内心的步骤,在练习的过程中发现,当觉知心情来了时,此刻把手放在胸膛,—触摸到有心情的那个位置,马上对黄庭气机的变化感觉更为敏锐起来,也更容易把觉知力带到内在来。以前虽然在情绪来时,也在观照黄庭,但就像在一间黑暗的房子里拿着一把手电筒,要用手电筒照亮房子内的一个角落,虽然在照,但手电筒却没办法聚焦(用的散光),所以照得也模糊看不清楚;而当手去触摸到内心时,就像把手电筒的光圈开始聚焦了,此时再照过去,一切都一目了然,一览无遗!
学过黄庭禅的同学都知道,当大家练习一段时间时,第一步——觉知心情来了,应该都是可以做到的(尤其是大的情绪,微小的不容易觉察些),而最为关键的第二步——用手触摸内心往往忽略了,但它却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拿我个人来说吧,当我有负面情绪发生的时候,现在经常能即刻觉知到,但如何做到把情绪当能量看却很多时候做不到,而这又是黄庭禅的精髓,关乎能否自在解脱的关键所在。当知道用手触摸内心是要去”做”出来的时候,我就试着去”做”,才发现这其中的精彩和奥妙!
原来以往常觉知到情绪来袭的时候,虽然也知道去观照黄庭,但因为习气使然,很多时候不知不觉又被外境(或思维)牵走,对于黄庭一窍内的观照就像没有聚焦的手电筒一样发出的光是微弱散乱的,自然照射出的景象也模糊不清。而在对黄庭内气机实相观察不细致清楚的情况下,就草草地去实行了第3步——感受能量自由,或是肩膀松开,胸膛敞开,让黄庭内的能量自在等,但是很难做到。而在第3步没做好,很多时候观到的还是情绪而不是能量的情况下,接着急急地就去做第4步——继续说话动作,往往还是走回了被情绪所主宰的老路,说出的话和做出的行为无法达到”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的理想状况了。这就是讲师说的地基还没有清理干净,怎么能够盖楼呢?得一步步来。
既然获得了这一”直指人心”的尚方宝剑,那就要试试它的威力了。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嘛!叮铃铃!手机响了,显示是妈妈的号码,瞬时间感觉到胸膛有点紧,同时肩膀也有点僵硬了,这已经成为长期以来我和母亲间互动的行为模式——带着些紧张和不安。这时,我把手移到胸膛中央,触摸并感受着黄庭那紧紧的感觉,就这样等电话铃又响了2声,我接通了电话,那边是妈妈急急的声音,原来是前两天我帮她安装的QQ登陆不了,我一边听着妈妈抱怨和急切的话,一边手还在触摸着黄庭,感觉到气血在随着妈妈急速的语速而涌动着,我就这样一边感觉一边静静地听着而没有打断她,等她诉说完,我耐心地跟她讲解问题出在哪里和怎么解决,语气第一次那么平缓和柔和,没有了往日的冰冷和不耐烦,到讲完后开心地说了声”byebye”,而妈妈也没有像往常那样把电话一讲完就挂断,也和我说了声”byebye”。讲完电话后看了下时间居然蛮久的,而心情却是放松愉悦的,这是我好久都没体验到的了。心窝感觉暖暖的。
接下来的时间里,每当有情绪发生或感到即将发生时,我都会习惯性地把手移到胸口,用觉知的光辉照亮整个胸膛,而每当这样做的时候,我发现虽然仅仅是这样一个小动作,却把我引领回内心这个温馨的家园,而感受到久违了的祥和和轻松自在。
“晚两秒,心自在”系列活动也让我深深体会到讲师和禅院的用心良苦,别看它平实简单,但却威力无穷,让我们大家一起登上这一驶向幸福的列车吧!
声明:
本文为黄庭禅学员练习中的体会分享,过往的心得并不能代表本人修行程度的高低。分享仅为与大家共勉,一同学习进步。
——来自电子报第五十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