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丁故事:“礼”的故事——仇览自整

  古人是非常重视礼,小到一个人的名和字,大到国家祭祀,礼无处不在,因而中华民族一直被称为“礼仪之邦”。为什么古人这样重视“礼”, “礼”对家庭、对人民有什么益处呢?请读一读这则“仇览自整”的故事吧!

原文

  汉仇览、一名香。为蒲亭长。劝人生业农事毕,乃令子弟还就学。其剽轻游恣者,皆役以田桑,严设科罚。平日宴居,必以礼自整。妻子有过,辄免冠自责,妻子庭谢。候览冠,乃敢升堂。三子皆有文史才,元最知名。

  石奋子孙有过,不责子孙,而以对案不食化之。仇览妻子有过,不责妻子,而以免冠自责化之。陈元母告元不孝,览以教化未至。亲到元家。为陈人伦孝行。元卒成孝子。其礼教之化人。诚足为后世法。

白话故事

  汉朝时,有个人姓仇,名叫“览”,字“香”。古时候,人们都特别尊敬父母,为了让每个人都明白父母是对我们恩惠最大的人,古人想了很多简单的办法来突出这一点,其中的一个办法就是,让父母对我们的称呼跟其他人不同。

  怎么不同呢?古时候,每个人出生以后,父母都会给他取一个“名”,这个名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叫的,只有这个人的父母可以直接叫他的名。等他慢慢长大,读了圣贤书,品德很高尚当了官,能照顾一个地方的百姓的时候,他的这个名,就不光父母可以叫,他的长官和国君也能叫了,但是其他人还是不能直接叫他的名,否则会被看作是特别不礼貌的行为。那别人改怎么称呼我们呢?古人的办法就是在每个人20岁成年的时候,让他给自己选一个“字”,之后亲戚、朋友和同学都用他选的这个“字”来称呼他。前面提到仇览的字就是“香”。仇览的同学只能叫他“仇香”。平时只有父母和长上才能教他“仇览”,古人就用这些生活细节来表达对父母和长上的尊敬之情。

  话说这位仇览,学习非常勤奋,他发现古圣先贤早就把做人做事的道理明明白白写在书里了。于是,他就把书上的学问都运用在自己的生活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成了一位品格高尚的年轻人,于是当上了蒲县的亭长。

  古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多的机器来生产食物和生活用品,所以要想吃得饱、穿得暖,有生活用品可以用,必须要靠很多的农民种地、农妇养蚕。那时农民种地非常辛苦,所有农活都要靠人力来完成,就像“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所描述的那样。农民日常的工作特别忙、特别累,这样就导致很多农民根本没有时间进学堂读书,所以很多都不识字,更不要说学习怎么做个品格高尚的君子。

  作为亭长的仇览,看事情非常有远见。他认为如果这么多的农民只顾着吃饱饭、穿暖衣,不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那么与家人相处就容易闹矛盾,跟街坊邻里相处也不谦让和睦,做事情也会一塌糊涂,长时间这样下去,这个地方的人就变成没有品德的人了。

       于是,他就号召这些农民和他们的孩子在农活少的时候去读书,去学习怎么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君子,做个对家庭和国家都有贡献的人。很多小孩子都在农闲的时候去了学堂,他们发现,其实读书是件很有趣的事情,书里面有很多的道理可以学习,比如教人做事情怎么才能让别人也开心,让自己也开心;如果要同时处理好多件事情,那要怎么区分大小先后。

  很多的孩子都勤奋地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但是,也有一小部分孩子非常顽皮,对待这样的孩子,仇览一开始会温和地教导他们,但是如果他们还故意犯错,仇览就会比较严厉地对待他们,比如让他们去做义工,或者让他们去耕田或种桑。总之,不能让他们既不读书、又不做事,因为那样他们就会动歪脑筋,甚至惹出大事来。

  仇览为了管束好顽皮又不知改过的孩子,还特意定了一些惩罚性的规定,如果有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样的错误,仇览就会根据事先约好的方式惩罚他们。因为有约在先,这些顽皮的孩子就算犯了错,也会心甘情愿接受惩罚,而且还会很羞愧,慢慢地,他们也就都变成明理的孩子了。

  就这样,在仇览的管教之下,农民的孩子们也都变得有学问、懂事理,还很讲礼数,孩子们都希望以后也能像仇览一样,好好读书、好好做人,以后也能当个好官员,能为更多的乡亲服务。时间一长,蒲县的社会风气也变得越来越好,人人都为别人着想,对人友善,又很明理。

  因为仇览很会教育人民,所以他在乡亲们中的威望很高,谁家有什么解决不了的家庭琐事,都会来请仇览解决。有一个叫陈元的人,对母亲很不孝顺,找到仇览来诉苦。仇览知道了这件事,并没有去责怪陈元,相反,他认为自己没把蒲县的人们照顾好,教育好,所以才会有陈元这样不孝顺父母的人。于是,仇览亲自到陈元的家里,耐心地向陈元讲解为人儿女应当对父母尽孝的道理,还教给陈元平时照顾母亲生活起居的方法,比如早晚向母亲问安、出门要告诉母亲自己的行踪,以免母亲担心;办完事情要尽快回家,以免母亲惦念等等。陈元听了仇览的劝诫,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一点一点地按照仇览说的去做,后来成了很有名的孝子。

   仇览可不是一个只拿标准去要求别人的人,相反,他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也更加严格。仇览虽然公务很繁忙,但是他也有在家休息的时间。我们一般人,在外人面前表现的彬彬有礼,但是在自己的家人面前,就会很放松,很随意,但是仇览并不这样想,因为一个真正的君子,无论别人有没有看见自己在做什么,都是非常规矩。而且,仇览的妻子如果偶尔犯了错,仇览并不直接去责怪妻子,因为他觉得自己作为丈夫,应是妻子的榜样,如果妻子做错事,一定是他这个做丈夫的示范得不好。于是,他会摘掉自己的帽子来表示悔过。而古代的男孩子过了20岁就要戴帽子,除非是洗头发或者睡觉,帽子是不轻易摘掉的。

  仇览的妻子看到丈夫这样自责,心里也生出了悔恨,于是就到院子里面忏悔自己的过错,一直到仇览重新带起帽子,妻子才觉得丈夫原谅了自己,才敢到客厅里去服侍他。

  仇览治家这样严格,他的妻子非常佩服丈夫这样的高尚品德,他们的家风自然也影响到三个儿子。孩子们对父亲的行仪品格从小耳濡目染,也深深感佩。他们也都仰慕圣贤学问,其中有个叫仇元的孩子,在做学问方面最有名,成为了很好的学者。

(改编自蔡振绅先生编著的《德育课本》初级第三册礼篇之《仇览自整》)

——来自电子报第二百三十五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