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与“癡”

作者:张庆祥讲师

“痴”与“癡”  同学问:张讲师,我想要问一个很笨的问题,佛家说贪嗔癡,什么是“癡”?我问了好多人,大家基本上的回答就是没有正知正见的就是癡。若是这样解释其实我很难觉察到,因为我的想法偏了我可能也不知道。

  张讲师答:“癡”也可写成“痴”,同为病字旁,疑之病则为癡,知之病则为痴。什么是“疑”呢?“疑”就是好恶分别,凡事有点差别、介于疑似之间才会生疑,若完全无差别就不会生疑了。比如说,同一个党里面却有一个奸细,这奸细装得再怎么像,但总有些不同的地方会让人生疑,当我发现他不是同党那就必厌恶之,当我发现他确实是同党那就会喜欢他,这喜欢厌恶的情绪,就是佛家所说的好恶分别,也就是“疑”。对于修行的心法而言,面对胸中那股毫无意义的气血,竟生出了好恶两极的分别知见,终其一生奔驰于情绪苦海,被情绪操弄得一会哭来一会笑,迷于六道而不知返于不分别取舍的真知,圣人视之为病,视之为迷,视之为狂,视之为颠,视之为愚,视之为妄,故皆谓之“癡”。比如癡狂、癡迷、癡情、癡心妄想、癡呆、癡钝、愚癡、白癡、癡癫等字眼,皆或迷或呆,不知返本之义。

  然“疑”字并非一无是处,相反的,善用它便是返本之路。佛家有所谓“起疑情”的禅修要义。什么是“起疑情”,前面提到“疑”是好恶,那“疑情”即是好恶分别的情绪,觉悟不是在无事无虑中证来的,相反的,觉悟是在好恶分别的情绪中证来的;真空不是在无思无为中悟出来的,相反的,真空是在五蕴炽盛中觉悟出来的。所以,觉悟必先起疑情,觉悟乃从好恶分别的情绪中悟出真静而来的,觉悟是从起了疑情之后才验证来的,这“疑”字,悟则成佛,病则成癡,一线之隔,介于两可之间,不可不慎,故戒之以“疑”字。

  “癡”的另一写法是“痴”。痴为知之病,又什么是“知”呢?知是良知的知,不是知识的知。书读得再高,知识累积再多,良知不一定能纯洁无暇,而那不识一字的白丁,有时良知反而天真可爱。大学说“致知”,王阳明先生解释说“致良知”,良知即是天生本来良善的存心,内心失了那点为人设想的良善,失去了那点包容博爱的情怀,终其一生只知追逐私人名啊利啊,这是良知之病,执迷不改即谓“痴”。

  总之,“癡”也好,“痴”也好,都是站在智慧的对立面,也可以说是“没有智慧”的意思。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