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自己,成为质美之人 | 阳明心学探秘

 张庆祥讲师

       编者按:如来佛说“人人皆有佛性”,按理人人皆为佛子,为什么会有各色人等,有些为人光明磊落,有些却阴私诡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怎样能成为质美之人?

       《王阳明传习录》原文:

       来书云:质美者明得尽,渣滓便浑化。如何谓明得尽?如何而能便浑化?良知本来自明。气质不美者,渣滓多,障蔽厚,不易开明;质美者,渣滓原少,无多障蔽,略加致知之功,此良知便自莹彻。些少渣滓,如汤中浮雪,如何能作障蔽?此本不甚难晓。

人的气秉受着先天、后天的影响

       阳明先生的学生陆原静问先生说“质美者明得尽,渣滓便浑化”,这句话来自朱熹所著的《论语集注》第八卷,这个“质”就是气质、气禀。

       人禀赋先天来的一股气做了我们这个人,人出生的时候,先天禀赋的气里掺杂了出生时的天干地支年月日时、地理、天文、饮食起居八字的后天的气的影响,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气秉特质。

       陆原静认为气的质地比较好的,这个人就能淋漓尽致地挥洒他的良知,他气秉里的杂质,就能够慢慢地给浑化掉,不会被这些杂质给阻碍蔽障。

       可是杂质多的人,怎样才能洗涤干净,让良知大放光明呢?

良知本来自明

       阳明先生回答说,人的气上本来就有一个真觉,这个真觉本来就是光明的,这就是良知。

       良知是不论这个人的气禀好或不好,都永恒存在的。

       好比一杯浑浊的水里面,浊者自浊清者自清,浊的是泥沙的部分,而清澈的水分子在显微镜下看永远还是晶莹剔透的。

       沙是沙,水是水,虽然我们看起来是一杯浊浊的水,可仔细看里面,它们是分开的。

       这就像先天的一股气在我们身中也是一样,它里面的真觉永远都是光明的,都是实相的。

       人的气上本来就有一个真觉,这个真觉本来就是光明的,这就是良知。

       每个人的气秉有差异,是因为后天的客气进来了,还有累世业习的阴气也进来了。这个阴气其实也是气,它里面的真觉还是自明的,只是比较容易攀附上贪嗔好恶。

       良知本来自明,讲良知就不去论气里杂质有多少的问题,不论客气有多重的问题了,良知本来是光明的,这个认知是大道学问的根本。

同样是往内觉察自己,
体悟道的效果大不一样

       一个人气禀里杂质阴质比较多,气质就不美,障蔽就厚,知见就比较容易攀附贪嗔好恶,会比一般的人都重。

       看看社会里各形各色的人,会发现这个现象,有的人非常重利,有的人很重色,有的人很好名,有的人很自私,卑鄙无耻的也有,这个就是障蔽比较重。

       这些人要认清自己的内心,观照内心的实相,回归天性的纯良,就会很困难。

       一个人气里的杂质少,就代表着他的阳气比较充盈,这就是质美的人。

       他们气的杂质本来就少,障蔽也不多,所以他攀附的贪嗔好恶也不严重,稍微观照一下他内心气机的实相,他的良知马上就能够大放光明。

       所以同样是观照,为什么有的人可以悟透得比较快,有的人比较慢?

       这跟自己一身的浩然正气到底有多少,那些我私我见的阴气到底有多深,跟这个比例是有关系的。

       如气禀里面杂质比较少,阳气比较多,气里的阴质就像热汤里面漂几片雪花下去,马上就融掉了,没什么多大影响的。所以内在的情绪起伏障蔽不了一个英雄豪杰,这样的人观照自身的大道比较容易,这就是质地淳美的人!

       气秉里的杂质怎样去除?

       怎么样能够让我们本性里的良知更显光明,把气禀里的杂质浑化掉?

       这是个深奥且重要的话题。

       怎样不受杂质的蔽障,是浑化的第一重意思。

       怎样把气秉里的杂阴质给拿掉,是浑化的真正含义。

       这就是古人修炼所谓剥阴取阳的功夫,因为这样才有办法把气里的杂质给浑化掉。

       常常用黄庭禅教的“十字手印”来站桩静坐,
       就能培养浩然之气,
       慢慢去除气秉里的阴质。

       阴质渐褪,
       观照内心的起心动念就会越来越清晰。

       通过观照气机的实相,
       就能真正在内心里改正习性毛病,
       于外存好心、做好事,
       透过一定时间的造化,
       气里的杂质就可以浑化掉,
       回复天生气秉的清真,
       成为晶莹透彻的质美之人。

——本文来源:张庆祥讲《传习录》(喜马拉雅 112)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