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胸踏倒”公案
禅师开悟往往都有特殊的机缘,历来,机缘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但今日,张讲师己将大道解析成凡人能懂的语言,让我们都能从历代禅师的经历中汲取智慧,为己所用。
禅师开悟往往都有特殊的机缘,历来,机缘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但今日,张讲师己将大道解析成凡人能懂的语言,让我们都能从历代禅师的经历中汲取智慧,为己所用。
颜回与孔子的一则小故事,尽显至圣先师在事理上的圆满与智慧。明明看似正确的答案,怎么老师偏要判错呢?这其中的深意,正是值得我们终生学习效仿的。
在鱼虾都不能生存的巨大瀑布中遨游,靠的是驾驭水的能力。这能力放到自身,就成了驾驭本性的好手,驾驭水性与驾驭本性两者如何结合呢?就在本篇经典故事中。
这篇故事当中,我们不仅仅能聆听到六祖大师所开示的真正禅境,更能从这位苦修了20年的智隍禅师身上学到参学的态度。”知非即舍”是一种气度与勇气,谦和宽阔的心将助我们最终到达彼岸。
定、空、无的境界,常常让人掉入不能有感受,不能有念头的误区中。也许您已经花了好长时间,用了好多功夫都在忙着扫除念头和感受。若是理不明,可能要白白耗费几十年光阴在错误的道路上。本篇故事中的智隍禅师正是走了一条这样的弯路
人身的精气,就是不生不灭的如来藏。修如来藏,就是修一身的精气神,因此修行必需致力于护养身中的精气,此段佛经的印证,再次证明佛陀与东方先圣殊途同归,三教心气并重的修行重点,并无二致。
上期就二位僧人争执,是风动还是幡动的问题?六祖一语道破:是仁者心动。本期更引经据典来说明何为动,何为静。修行中的动静关乎本性造化前进还是后退,极为关键。
东方所说的五行:金木水火土,与佛陀所示的六大:空风地火水识,说的就是同一种状况!为什么两种说法实为一体,却不用同一名称呢?佛经中已经为世人详细记录了,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则经典的公案中,六祖一句话点醒梦中人。外在一切无论怎样动,顺乎本性都属静。而内在无论怎样的静,逆乎本性,皆为动。返本归元的奥秘就藏在这动静之间,不可不察。
本期我们选登了一则禅宗公案,禅宗公案是禅宗的血脉,是记录中国禅宗的主要文献,也是禅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公案的内容大都与实际的禅修生活密切相关。禅师在示法时,或用问答,或用动作,或二者兼用,来启迪众徒,以使顿悟。这些内容被记录下来,便是禅宗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