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蔡绝粮(三)
上一回讲到:孔子答复了子路对圣人仁德学问的质疑,圣人学问的真实高低与否,并不可以用外在的情境来衡量。子路明白后,孔子又相继叫来子贡和颜回,问同样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位圣哲是如何理解以及与孔子对答的呢?
上一回讲到:孔子答复了子路对圣人仁德学问的质疑,圣人学问的真实高低与否,并不可以用外在的情境来衡量。子路明白后,孔子又相继叫来子贡和颜回,问同样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位圣哲是如何理解以及与孔子对答的呢?
上一回讲到孔子与众弟子被围困在陈蔡相交的地方,绝粮七天。大家都已经饿到病倒了,孔子却还在关心徒弟们的学问是否通透稳固。先叫来子路,问他怎样看待自己做学问做到如此沦落地步?这一问,招来子路满腹不满和怒火,质疑孔子学问有问题,不是真正有仁德,否则怎会不符合天地的因果定律,而招致灾殃呢?子路问完了,发泄完了,下面轮到孔子回答子路的质疑了,这是很好的一课,让我们一起来看。
经典当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之所以能流芳千古,是因为通过故事映衬出了真理的存在。本篇故事就是孔子传道生涯中较为有名的一篇,全文较长,本报将分期刊登。
诵经三千,蹉跎十年。未悟心法,徒剩空悲。本篇经典故事中,僧人法达诵经的盲区,何尝不是众生修行中一贯所走的岔路呢?
有一个天大的好消息:要进入明心见性的学问,根本不必离开你现有的习性模式,并且还要依赖于你现有的种种贪嗔来获得深入。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六祖告诉我们:悟此法门,由汝习性。让我们来细细揣摩吧。
认识本心,乃修行第一要事。不论念头有多少,只要能在身中来来去去的能量起伏之间,保持不生执着、不灭本真的清明觉知,保持这样的心,就等于走在成佛的道路上。
当生命的明灯还没有点亮时,我们要向何处寻找心的依归呢?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样的皈依到底意义为何?佛、法、僧中包含了怎样的解脱种子呢?本期经典故事,六祖大师为我们解读自性皈依之法。
西方是怎样的一片清凉净土?以至于人们都想要求生西方。西方究竟在哪里,十万八千里又是在表示多远的距离呢?我们要从何处出发,怎样走才能到达?这一系列的问题,在以祖师的经典为依归时,就不会再误入修行的岔路中。
梁武帝做了那么多的福德,却了无功德可言,是因为他漏失了修行的主轴。而我们,修行又是为了什么呢?这篇经典当中,六祖不仅为我们详细阐述了何谓功德,更将修行的目标清楚的指明了。致力于修行的人们,此篇需反复仔细研读才是。
梁武帝笃信佛法,曾经在中国境内三里造一庵、五里修一庙,度了很多僧侣成道,造桥铺路、布施设斋、救济穷苦更是数不胜数,真可谓功德参天。可是达摩祖师却说武帝心邪不知正法,更说梁武帝实无功德,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将这段著名的经典故事带给大家,一起来欣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