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内心

卦面文字:

“内心”没有个确切的位置吗?

“摸摸你的内心”你会摸哪里呢?

 

封底文字:

就像牙痛一样,那个“痛”应该有个确切的位置吧? 当然有的! 而你那内心的伤痛,也应该有个位置吗? 当然有的! 少了这个确切的位置,如何去感觉及治疗你内心的伤痛呢?

 

 

失落的内心

前言:

每个人都曾感受过自己的“内心”,那里面总是充满各种奇妙的感受,有喜悦的、有感动的、有伤痛的、有不安的… 就是这些内心的种种感受,编织出我们的人生。 然而我的内心究竟在哪儿呢? 无数的人想进一步去看清它、认识它,甚至去净化它,但我又该往哪里去注视我的内心呢? 它究竟躲在何处呢?

 

存在“内心”的那个忧伤、那个痛,应该有个确切的位置吧? 就像牙痛一样,那个“痛”应该有个确切的位置吧? 当然有的! 没有确切的位置,如何去感觉及治疗你的牙痛呢? 同样的,你那内心的伤痛、内心的不安,它应该有个位置吗? 当然也会有的! 没有确切的位置,如何去感觉及治疗你内心的伤痛与不安呢?

 

你常听到很多人喜欢引证楞严经卷一里,阿难和佛陀有关“心在哪里”的一段有趣辩论中,阿难先说心在身内,结果被佛陀给否决了! 接着阿难说心在身外,又被佛陀给否决了! 接着阿难说那心就在身内和身外的中间,也被佛陀给否决了! 最后阿难只好对佛说,那么这心应该是: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着,是名为心。于是人们便根据阿难的这段辩论,下了一个结论说:这心是俱无所在的,也就是不存在任何位置的! 但人们却忽略了,阿难的这段见解,当下就被佛陀给否决了。 经文中佛陀是这样回答的:“一切无着,名觉知心,无有是处。佛陀的意思是说,如果你认为这能知能觉的心,不依靠在任何地方,这种见解是一无是处的!

 

那这就有意思了,说心在内也不对,说在外也不对,说在中间也不对,说不存在任何地方也不对! 那么聪明的你一定已经想到,那只剩下一个可能了,就是“心是无所不在的”,对不对?

 

然而在佛教的大般若涅槃经第三十卷里面,曾有六位外道的大师认为“心遍满太虚无所不在”,而佛陀为了证明心不是无所不在,也不是遍满太虚的,因而与他们进行了一段非常精彩的辩论,只是因为大藏经有五千多卷,就算你每天读完一卷,也得花上十四年的时间才读得完,所以很少人曾经看过这段经文, 也因此才有机会让这种似是而非的论调,至今仍然迷惑着无数的修行者!

刚听到这样的说法也许你会非常讶异,但以下这段精彩的经文就是最好的证明。 看完这段内容,相信你必和我一样,对于佛陀用简单的比喻,就能破除了你我心中的迷惑,佩服得五体投地…

 

大般若涅槃经卷30:六师言
瞿昙(佛陀的凡姓,指佛陀),色亦非我,乃至识(感觉、想法)亦非我。 我者遍一切处,犹如虚空。

(译:六位外道的大师说:佛陀啊! 这色身终究不是我的,甚至你所感受到的感觉、想法也不是我的,真我遍布在一切地方,就像虚空一样无所不在的! )

佛言:若遍有者,则不应言我初不见,若初不见,则知是见本无今有。 若本无今有,是名无常。 若无常者云何言遍?

(译:佛陀回答说:如果你真的已经如虚空般遍满在一切地方,那么你就不应该说“这地方我以前没见过”,如果这地方你未来到之前没见过,那么就知道你现在所见到的景象你本来没见过,而是今天人到了这儿才见到的。 如果这景象是你人到了这里才见到的,这就叫做“无常”,也就是你并非当下就能见到宇宙间的一切事物。 若是你的知见这样的无常,怎能妄说你与太虚一样遍满在一切处呢? )

若遍有者,五道之中应皆有身,若有身者应各受报,若各受报,云何而言转受人天?
(译:佛陀又说:若是你真的已经遍满在一切处,那么六道除了你正在经历的人道之外,其它天、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牲等五道,也应该同时有你的身心存在,如果其它五道也同时有你的身心存在,那么你应该同时感受而其它五道的苦乐果报,但如果你正同时在感受着六道的苦乐果报,又为什么要劝人好好修行,以便从恶道里面求生到天、人的善道里面来呢? )

 

以上佛陀用了极简单的比喻,就让我们轻易的了解到,人的心并未遍满太虚。 然而由于大多数的修行人对于“心遍满一切无所不在”,或“心俱无所在”的执着,致使这直指人心的教义,沦为指不出位置的窘境,并且失传了两千多年!

 

没错,看到这里,你一定更加疑惑了! 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全都不对了! 佛不是说直指人心吗? 为什么不直接指一个位置给我看看啊! 且慢,这事没这么简单,因为,重要的不仅仅是告诉你内心在身上的什么位置,而是还有一个比位置更重要,并且需要您亲自用身体去体会,才能感受得到的关键内涵! 体会到了这个关键内涵,内心在哪里的问题,任你怎么说都对! 缺少了这个关键内涵,内心在哪里的问题,任你怎么说就都不对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佛陀在前文与弟子的辩论中,不论弟子给出什么答案,都一律被佛陀否定的原因所在。

可惜这攸关内心的关键性内涵,并非用言语文字可以传达清楚,而是必需启动你内心的感受才能得到印证。 它正是从古至今,所有追求内心这个学问的人,几乎都会忽略的最关键性难 题。 也正是因为这个难题的存在,才使得内心这个切身的学问,变得比登上月球还要遥不可及!

没错,这听起来确实令人觉得既矛盾又疑惑。 但没关系,且让我为您抽丝剥茧,扫清这条路上的一个个障碍,最终那个攸关内心的关键性内涵,终必水落石出

 

 

本文:

“内心”! 这是一个非常奇妙的字眼,它总是让人感觉到既现代又古老,既熟悉又陌生,既单纯又深奥! 这是年复一年,从古到今,不论智愚贵贱,大家都喜欢谈论的课题。 小学生在谈,大学生在谈,博士也在谈,禅师也还在谈! 人们整日都在追求它、谈论它,但却觉得越谈越陌生! 人们常努力想去揭开它,但又觉得越来越深邃! 这就是我们的内心。 一个看似平易,却又遥不可及的“家”!

自古以来最有智慧的人都告诉我们,我们一生所追寻的一切,所梦想的一切,答案就在那儿,它是那么的美好,而我对它却是一无所知! 它是那么的亲切,而我与它的距离却是那么的遥远! 笔者试图以这篇文章把你的“内心”介绍给“你”! 然而这必定是一项比登上月球还艰巨的工程。

 

今日人类的智慧,已能克服很多非常艰巨困难的事情,好比我们可以把人类送上月球,我们的视野可以扩展到更遥远的星际,也可以清楚的看到海底最深处的真相,更已经研究出最尖端最快速的电脑,这么多伟大艰巨的工程,我们都一一达成了!

但还有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仍然没有达成,这项工作似乎比方才所举的那些伟大的成就更为艰巨,那就是人们内心的“安宁”与“祥和”! 看看这个世界吧! 到目前为止,整个世界仍然处于躁动不安之中,大大小小的战争从未停息过:国家内外有战争,政党内外也有战争; 公司内外有战争,家庭内外也有战争; 然而最重要的不是“你”的外面有战争,而是“你”的里面更有着一场又一场的战争! 不是只有昨天战争,今天也还在战争; 不是只有刚刚战争,现在也还在战争!

 

你以为世界这么乱是因为国与国的战争吗? 还是政党与政党的战争吗? 或是人与人的战争呢? 不! 只要你内在祥和,外面的战争根本摧毁不了你! 这么多场的战争中,比起一个人内在如火如荼的战役,世界大战根本就不算什么! 多数的人生并非毁于世界的大战之中,也非毁于人与人的战争之中,而是毁于这一场场“内在的战役”之中! 只有发生在你内在的战役才能摧毁你!

 

在这场内在的战役中,我们安宁的时刻被牺牲了,我们祥和的时刻被牺牲了,我们一辈子中大多数的珍贵时刻,因为这些内在的战役而全军覆没! 在我们自己的战场上,“我”被摧毁了! 以及我的神性内所具有的安宁与祥和,也都一并摧毁了!

想想看,撇开身外的战役不谈,这一天之内,发生在人类“内心”的大小战役,要是全部加起来的话,恐怕用那最先进的计算机,也还不一定计算得完呢! 这些激战的血泪故事,恐怕用尽全人类有始以来的所有纸张,也写不尽的! 这就是为什么整个世界感觉如此躁动的原因。 也就是说,真正需要安宁与祥和的不是世界,而是每个人的“内心”! 人心安宁了,世界也就安宁了!

 

然而这是个简单的工程吗? 想想看,我们有能力登上月球,却无法彻底解决发生在一个人“内心”中的场场战役,目前为止我们对它仍然束手无策! 这个世界的每一个国家,每天投入多少教育家、心理学家、宗教家、慈善家去挽救人们的内心,但这项工程进行到目前为止,世界仍然一天比一天乱,可见这项“内在和平”的工程,其难度远比登上月球还要复杂得多!

或者不是因为这项工作太难,而是由于我们对”内心”这两个字的认识,仍然存在许多朴朔迷离的关键还未得到厘清! 否则怎么会全世界那么多专家学者的一起努力,依然无法阻止它的每况愈下呢! 然而这些专家却常以为自己对“内心”这两个字是了如指掌的,这才是最大的问题所在!

 

凡事想要得到好结果,最好先认清方向再开始奔跑,因此想要让每个人都可以具体有效的去体验他的内心,其首要工作就是要先厘清一些至今仍令人们感到扑朔迷离的关键,才能使这学问重现古人“直指人心”般的具体有效。

那么一谈到内心这两个字时,一般人立即产生的错误方向是什么呢? 以下三点,正是致使世上的人们对“内心”感到扑朔迷离的困境所在:

 

  • 内心外物分不清:

一看到“内心”这两个字,顾名思义,它当然存在我们的“内在”! 如果我问:“一个人内心的安宁与满足,是发生在他的内在? 还是外在?” 你马上能回答“内在”! 那么一个人若失去它的安宁与满足,是从他的内在失去呢? 还是从外在失去? 你可能想了一想,然后回答“内在”! 如果我再问:“那么要找回失去的安宁与满足,是从内在去努力呢? 还是外在? 你可能会停几秒钟,然后勉强吐出几个字“好像应该也是内在”! 对的,这些答案都是“内在”!

然而仔细的看看世上的人们,每当他们的内心发生动乱或浮躁的时候,他们都是往内心去寻找失去的安宁与满足呢? 还是急着往外去摆平外在的事事物物呢? 答案是… 几乎全部都急着“往外”! 因为看起来此刻内心的不安,全都是因为外在的某个不如意的人事物所引起的!

这看起来好像是很对的,但人们忽略了一点,此刻那个“不舒服的感觉”,是发生在你的内在还是外在呢? 谈到“感觉”当然是发生在你的身上! 而刚刚你说要找回失去那份安宁的感觉,应该往内在还是外在去努力呢? 你也曾回答“内在”! 而此刻当人们感到内心的不安时,他们都往内去安排还是往外呢? 此时每个人却都往外! 这便是第一个令人陷入扑朔迷离的地方了! 因此这点有必要再加以说明。

 

很多人以为等他们只要掌握了生活中的每一项元素,就会拥有安宁与满足,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事情总是层出不穷的,想要“掌控一切”这并不是他们能力所及的。 世上没有任何人能掌控一切,就算世上所有大小战争都被你熄灭了,大小事件都被你摆平了,你已非常成功了,但只要你内在的动荡与战争还在进行,那么不论你多么成功,你仍然得不到安宁与满足,那些外在的成功对你而言,也都变得毫无意义了!

因此你要相信,你在身外所追求的一切意义,最后都得在你的“内心”中发生,你所追求的一切安宁与满足,也要在你的“内心”去感受,否则它根本没有意义,因此你一生所追求的并不在外! 外在有可能是一个可以引起你不安或满足的媒介,而不是不安或满足的本身,它只是个会骗走你的注意力的幌子而已! 因为外境的变化能不能造成不安或满足,还要看你的“内心”去怎么感觉,因此外在不是最根本的因素。 反之,若是你的“内心”能存在着安宁、祥和,那么不论外在任何的处境下,你都可以感受得到安宁、祥和。 这点则是所有外在的努力无法比拟的。

 

因此想要得到你理想中的人生,你的首要工作便是明白你的“内心”! 一旦你懂得在你的“内、外”间划清界线,就非常容易看到外在的一切并非你所追求的,它只是一个幌子、一个媒介而已。 将你所追求的满足与安宁寄托在外物身上,那将是再动荡也不过的事了,因为外物的本质就是如此!

 

看看你的“内心”吧! 真正的满足只在你的内心发生,它当然也可以藉由外在的任何原因而得到短暂的发生,但你也可以不需要任何原因就能一直享有它,因为它是与生俱来的,它本来就存在你的内在,重点是你得要学习去认清它,去让它发生在你的内心而已!

 

然而凑巧的是,大部份你感受到内在的安宁与满足时,外在的境遇大多恰巧也都在你所满意的情况下,这使得人们非常坚固的以为,要得到内心的满足之前,必需将外在的一切都摆平、都安排妥当才行,正因这个错误的指引,使得我们不断的往外物去奔忙了一辈子,最后仍然不能掌握到你所想要的那个安宁与满足,因为外物的本质总是在变化、在动荡!

 

但你别误会这个说法是叫你抛弃外在的一切,让它随意去溃败,不是的! 你应该尽量去安排、去追求外在的一切美好,但不应当在追求的过程中,或追求不到时,被烦恼所包围,你有能力在外在未安排妥当前,就已经全程享受到那份安宁与满足! 这份满足不必等到一切安排妥当后才能拥有! 若是这样的话,那你所能拥有它的时间未免也太短了! 况且就算外物都被你一一摆平了,你一定能握有那份安宁吗? 这真是个大问号! 因为那份感觉根本就不在外! 而我们却常常忽略这个唯一的目标,不断的在错误的方向上努力。

 

就如佛陀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第九”里面所说的: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 汝善男子,当修学者,但有一德,是人应住阿兰若(寂静解脱)处,求无上道。

(译:那时佛陀告诉弥勒大菩萨说:你们这些善信啊! 正在修行的人,只要能行持一个好的法门,这个人就可以证入到非常寂静解脱的境界,求得无比殊胜的道。 )

云何为一? 谓观一切烦恼根源即是自心。 了达此法,堪能住止阿兰若处。

(译:要行持哪一个殊胜的法门呢? 即是“观察到一切烦恼的根源,就只发生在自己内心的位置上”。 找到了内心这个烦恼贼窟的位置后,才有办法证入最寂静解脱的境界。 )

所以者何。 譬如狂犬被人驱打,但逐瓦石不逐于人。 未来世中住阿兰若新发心者亦复如是。

(译:修心为什么一定要先找到内心这个烦恼的贼窟呢? 譬如一只疯狗被人追打,但这只疯狗只追咬打在它身上的瓦石,却不追咬丢出瓦石的人。 未来末世发心想要追求寂静解脱之道的修行人,也会犯了和那疯狗完全相同的毛病。 )

 

佛陀这段话的意思是:修心的人常常找错焦点,一个修心的人没有先在自身上,找到使他烦恼不堪这个内心的贼窟在哪儿,却以为努力摆平外在的一切,就可以得到清静解脱,最后当然是徒劳无功了。

 

不幸的是我们往往在这个重要的关键上混淆不清,因而使得这个“内在的主角”被混淆于外在的种种变化境遇之下,使你永远无法发现它的存在,并也诱使你整日往外的去安排、去摆平、去追求… 最后你发现始终还是无法真正的拥有它,就这样,你平白浪费了你一辈子应该都能享受到这安宁的恩赐!

 

(二)脑中的逻辑内心的感受分不清:

探索内心的过程,就是由辨明“逻辑”和”感受”的不同而开始的,我们除了要听懂意念的声音,更重要的是要去分辨出你“内心”的声音! 你得分辨得出多半什么时候你会去听从意念的指示,而什么时候你却听命于内心的感受! 看清真正扰乱你的,是脑中的逻辑思考? 还是内心的感受? 这对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堂课。 因为“脑中的思想逻辑”与“心中的感受”虽然也常结伴同行,但它们根本是截然不同的!

 

这世间存在着两种混淆式的安宁,有一种安宁是未曾去过那里的人,依据一套逻辑的公式所制造出来的,就像人们常想:“如果我已拥有这个、已拥有那个,或如果我已摆平了这个、摆平了那个… 那时我必定会感到非常地满足与祥和!” 这种满足与祥和是根据一套思维逻辑所计算出来的。 但到达那里的富豪或成功人士们都知道,既使他们整天睡在金库上,或整日生活在掌声中,也不一定能拥有片刻的安宁与满足!

 

而另一种安宁与满足是超越逻辑与公式的,它不必依靠任何想法与计算,它是直接充满在内心的,它是用“感受”去得到的,不是想像的,不是逻辑的,不是计算的,而是用“内心”去“感受”的。

你可以很会计算,也可以不会计算,但当你的内心感受到安宁的那一刻,它已经是你的了。 你可以很富有,也可以是个穷光蛋,但只要你的内心感受到安宁的那一刻,它就已经是你的了。 假如你想要拥有真正的安宁与满足,那必需往你的“内心”所能感受得到的方向去努力才有用!

 

心灵的满足不能只是用想的,譬如,我想要很平静、我想要很喜悦; 或我应该很平静、应该很喜悦… 不能只是光去想,而是要能去“感觉”到! 因为平静是内心里的一份“感觉”,喜悦也是一份“感觉”! 我不需要用推理去分析每一种感觉,而是要在内心里真实的去“感觉”!

 

只有逻辑思维是解决不了你的渴求,你可以在脑中想象你正快乐的喝着水,但那是空虚的,那不能使你真正感觉到解渴! 满足是一种”感觉”,而不是一种思维! 同样的,平静是一种”感觉”,也不是一种思维。 感觉到那份平静,才叫平静; 感觉到那份满足,才叫满足,而不只是去想那两个字,不只是墙上挂着一个标语,写着“我要平静”! 或是用计算式去分析”平静应该是什么感觉加上什么感觉”,这样挂了一辈子也不能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平静”!

感受没那么复杂,但这“感受”不能透过语言,不能透过文字,不能透过逻辑思维,它是那么的单纯,它就只是一种充满内心的“感受”! 因此这件事的主轴是“感受”,而不光只是“思维”! 进入”感受”,你才能接触到“内心”的领域!

 

因此,不断的加强你的脑袋中的逻辑能力,或使你的脑袋更充满光明的想法,就能远离不安或感受到那安宁与祥和吗? 或是像那些偏激的顽空者,试图锻炼自己的脑子,想要彻底的熄灭脑袋中所有念头的发生,这样就能远离由“内心”不断涌起的不安与躁动吗? 这便是使世人对这个“内心”的工程陷入朴朔迷离的第二大陷阱了!

 

很不幸的,也很凑巧的,实际上“思维”与你所追求的“安宁”,他们经常在一起发生,因而使得你再度陷入另一个错误的指引中! 若是他们不会时常一起出现,那么你便可以免除这层的迷惘! 然而在你感受到安宁的某些时候,或是陷入不安的某些时候,“脑中的想法”与“心中的感受”确实是常常在一起的! 这对我们这些混淆不清的众生来说,真是个大不幸!

 

虽然这两者有时这个先出场,有时那个先出场,但一般而言,总离不开结伴而行的模式,就好像是个连体婴似的。 以致人们常在这个关键点上混淆不清,使你很难分辨出“思维”与“感受”它们原来是有所不同的,使你无法分辨出他们谁才是“正在感受到不安的主角”! 真是好狡滑的对手!

 

逻辑与感受常常混淆处就在于,有时我能去想象很美好的事物,因而得到短暂的美好感受,因此我们便误以为只要想就行了。 然而有时却又不行,例如在很闷热的太阳下,任你怎么想“我不热、我不热”,但你的内心会说“真是太热了!”这时你才发现原来他们是不同的,他们根本走在不同的轨道上!

 

然而他们常常结伴同行,这一招使得我们所要寻找的真正主角,再度找到了一个非常隐密的躲藏之处,上一次它选择躲在“外境”的背后,而这次它选择躲在“逻辑”的背后,使你一直以为是脑袋瓜里的逻辑思维,或是念头出了什么问题,这招欺敌之计,再度使你失去安宁与满足的主轴。 使你再度被诱骗到一个完全错误的方向上,去浪费你毕生的生命与精力!

 

这过程中你可能找到一位很会开导人的老师,很会讲哲理的老师,他能启发你的光明思想,他告诉你面对生活时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你就可以得到安宁与满足了,使你听得感动万分; 或是你找到了一位很有深度的禅师,它告诉你如何能一念不起,如何让脑波停止,使你听得既玄又奇、法喜充满,然而短暂的感动与激情后,你发现你还是没有得到期盼中的安宁与满足。 因为你与它走在两条平行的铁轨上,它们只是结伴而行,然而却不可能有交集。

 

  • 身体感受内心感受分不清:

身体各部位的大小感受,总是时时在发生的,有些身体的感受使内心觉得舒服,有些身体的感受使内心感觉不舒服。 像是劳动、流汗,就常使都市人觉得心情浮躁; 而轻松的按摩、或吃些好吃的食物,常使人觉得心情很好。 因此你那”内心”的感受好不好,也常与“身体感受”结伴同行。 这回它选择躲在”身体感受”的背后,使得人们不加思索的便以为,拥有安宁与满足的办法,便是在于去除身上那些不喜欢的感受,或是让身体充满很多好的感受。

 

是的,有时可以用这样的办法达到短暂的效果,但有时却并非如此。 试看那非常富有的人家,伸手一招就有好几个佣人打点他生活的一切,穿得绫罗绸缎,吃得山珍海味,把他服侍得舒舒服服,但他的内心却未因此就能得到安宁与祥和。 可见这内心的安宁与祥和,与身体的美好感受是完全独立的,不幸的是因为他们常常结伴而行,因此又使人们一再的被误导了方向。

 

这样的人常成为美食主义者,或享乐主义者,不断追求感官的美好刺激; 而其中亦有一小部分的人,因为了解了身体感受对人的影响,因而进入内观修行的领域,但也因尚未觉察到“身体感受”与“内心感受”其实是有很大差别的,因此所观照的范围只停留在肢体各部位感受的实相上,而独漏了最难以观察、也是最需要观察的“内心”这方寸之地的枢机,因而使得他们的努力修为成效大打折扣,也使得努力的方向,再度受到扭曲。

 

就如以上的三项分析,人们的“内心”常与外在的境遇、脑中的思想、或身体的感受结伴同行,故而导致人们常误以为问题是出现在这三者身上,因此这三组连体婴很难有机会被清楚的分割,当然藏在每个人“内心”中的单纯真相,那个本自具有的安宁与满足,也就迟迟无法被世人所认出,这便是今日众生迟迟不能认识内心安宁的主要原因了。

 

那么这个人们失落已久的“内心”,究竟是藏在身体的何处呢? 它应该有个位置吗? 是的,内心的“痛”是有位置的! 内心的喜悦也是有位置的! 不然你怎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呢? 而如何知道它是有位置的呢? 只有一个办法能解破这个谜底,那就是用你的“内心”去感受看看!

 

这件事不能用“想”的,不能用“思维”的,思维是脑袋的事,而内心的作用是用来“感受各种情感”的,内心是“感受”的领域,而不是“思维”的领域,他们虽然常常结伴而行,但他们是很不同的。 因此,在你的内心有任何“感受”时,有任何“心情”时,用手去摸摸你的内心,你便能摸到它的位置!

 

感受一下,内心的“痛”没有位置吗? 没有位置便不在你身上,不在你身上你怎能感受到那个“痛”呢? 这个“痛”若你能感受得到,那必是在你身上,在你身上就必定有个位置,不然你用哪里去感觉呢? 这听来很令人迷惘是吗? 是的,这不是思维与逻辑可以解释的,但你何不用你的手去摸摸看呢? 仔细的体会看看…

当一个做错事的人,说我的心头好沉重、好内疚时,会用手按着哪里呢?

当一个失恋的人,感到椎心之痛、痛心疾首时,会用手揪住那里呢?

当一个受到屈侮的人,感到义愤填膺时,会用拳头捶哪里呢?

当一个受到帮助的人,表达他的满怀感动时,会不自主的用双手抱哪里呢?

当一个人忽然受到惊吓,想去抚平那情绪时,会不自主的拍哪里呢?

当一个人说这是我的“由衷之言”、“肺腑之言”,会用手指向那里呢?

当一个人叫人“扪心自问”、”摸摸良心”时,会将手摸向哪里呢?

当一个人喜悦的时候,内心“痒痒的”,那个感觉在哪里呢?

当一个人发出慈悲心、爱心的时候,那个慈悲与爱的感觉在哪里呢?

 

你有没有发现,全世界不论哪个国度、哪个宗教、哪个年龄层的人,当他们形容自己各种好坏的心情感受时,都会不由自主的指向自己的“胸膛正中央”! 难道这只是一个巧合吗? 不! 这不是巧合,而是铁的事实。 它是全人类共同的“情感感应中枢”,也是全人类感受“内心”的所在!

 

就像其它的感受一样,凡有“感受”是必有位置的,好比你用哪个位置去感觉你的牙痛? 全人类牙痛时,很自然的都会指向牙的位置; 你用哪个位置去感觉你的胃痛? 全人类胃痛时,很自然的都会指向胃的位置; 你用哪里去思考? 全人类思考时,自然会发生在脑袋的位置。 而你用哪个位置去感觉你的“内心”呢? 感受看看,摸摸看,你会发现全人类都用他的“胸膛正中央”这个位置去感受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因为这个位置有各种情绪的感觉,所以人们才会不由自主的往那个地方摸去。 这是人性之本然,是人类共同的语言,身为“同类”的人们,没有谁能例外的。 既使是非常反对这个说法的人,当他受到自己“内心”的各种感受所冲击时,他依然会不由自主的用手指向自己的胸中,他已用了非常明白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的错误!

 

是的,感受各种心情的位置,也就是“内心”的位置,确实是在我们的“胸中”无误的! 这存在人类胸膛正中的情绪感应中心,它不是一个有形的器官,而是一个“能量”起伏的感应场,是“气”的感应场,因此既使是成了神佛,它的慈悲还是由这里发出的; 或是成了鬼魂,它的贪嗔还是由这里发出的。 这是人神鬼魂共同的情绪感应场,它正是古人所说的心头、心地、方寸、寸衷、心坎、内心等名词的所在地。

 

那么这人心究竟在胸中的什么位置呢? 我们又要如何找到它呢? 为了解开这个疑惑,佛陀特为众生演说了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经文中真是“直指人心”,直接指出修行时观照内心的位置,佛陀为了引起我们的注意,更在经文中盛赞这部经为“众经中王! 可见这学问是如何的重要了!

顾名思义,这部经就是要指引众生正确的去观照心地(内心、人心)而设的,然而这马上又碰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茫茫的经海里,大家都只读金刚经、心经… … 究竟有多少人曾看过这部“心地观经”呢? 而看过的人中,又有几人真得看出它的内涵呢? 而经中佛陀究竟要我们观照的内心位置,指的是身中的哪里? 以下这段文殊师利菩萨与佛陀对谈的经文,便是唯一的答案了… …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第十一: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心无形相,亦无住处。 凡夫行者最初发心,依何等处? 观何等相?

(译:那时文殊师利菩萨请问佛陀说:“世尊啊! 照我的理解,心是没有形相的,也没有一定的地方,但是凡夫或行者想要开始发心修行,要从哪里开始观照他的心呢? 又要作什么样的观照才方便入手呢?” )

佛言。 善男子。 凡夫所观菩提心相(解脱自在的心),犹如清净圆满月轮,于胸臆(胸中两乳之间)上明朗而住,若欲速得不退转者。 在阿兰若(清静处)及空寂室。 端身正念(静坐之意)。 冥目观察臆中明月。 作是思惟,是满月轮五十由旬(长度计算单位,可指极大,也可指极小),无垢明净,内外澄澈最极清凉。 月即是心,心即是月,尘翳(尘埃遮蔽)无染妄想不生,能令众生身心清净,大菩提心坚固不退。

(译:佛陀回答说:想要修行的善男信女啊! 众生们想要观照解脱自在的心,应当想象一轮清净圆满的月轮,在胸膛两乳之间的位置朗朗的高挂着,如果想要快速让心得到定静而不再退转,可以找一个清静空旷的地方,端正身体静静坐着,闭上眼睛,往内观察“胸中的那轮明月”,并作这样想象:“那圆满月轮的光芒可照到五十由旬那么远,足以遍照身中这个小宇宙,那月光丝毫没有污垢,非常清明洁净,那皎洁的月光使得身体内内外外都非常的清澄明澈,非常的清凉。 此刻这月轮的位置就是你内心的位置,而你心中的能量就比喻为这轮明月的光茫,常常观照着这股皎洁的能量与光芒遍照身心,没有一点尘埃的遮蔽,也没有一点分别妄想,这样就能让众生的身心渐渐得到清净,究竟的解脱自在也能坚固不退。 )

 

观照心地的经叫我们观照胸中,那是因为人心喜怒哀乐发生的位置,就在我们的胸中。 而佛陀要我们把内心想象成一轮明月,那是因为胸中情绪的起伏本是一股能量的变化,而能量本无贪嗔分别的意义,就像皎洁的月光一般,只是一种光的变化,何来贪嗔妄想呢? 因此佛陀将月比心,将心比月,最后所希望的是众生因此了悟心中能量本无意义,而解脱人心的枷锁,得证清净与自在。

 

由这段经文的指引我们可以知道,充满烦恼罣碍的人心是有位置的,而这位置如来佛已经在经中用“于胸臆上朗朗而住”的话语,直指出它的位置就在我们的胸中了,众生还有什么好怀疑的呢?

 

古印度瑜珈行者知道人体中主要的能量场有七个轮就是能量场,古人称为气场),胸膛正中这个能量场被佛陀定名为“心轮”,因为佛陀深知这个能量场,正是负责感应人类一切正面、负面情感起伏的感应中心,也就是“内心”的所在。 佛陀说“直指人心”,既然可以用手去“指”,当然是有位置的,而其所指的便是“心轮”这个地方(但佛陀真正要指出的,并非心轮这个位置,而是要指出心轮内这个充满变化的气场

 

这两乳正中的位置,佛家称为心轮,道家称为“中丹田”,在古老的医书上名为“膻中”。 五千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里说:“膻中为气海,故知此处是人身中气机最为充沛之处,也是气机起伏最敏锐之处,当然也正是人们感觉最灵敏之处,因此膻中穴才足以成为人们的情绪中心。

 

行文至此,您还记得我在本文前言里谈到重要的不仅仅是告你内心在身上的什么位置,而是还有一个比位置更重要,并且要您亲自用身体去体会,才能感受得到的关键内涵这段话吗? 此刻黄帝内经的膻中为气海这句话,就已经明白地道破属于内心的关键内涵,正是这个字 ,它与生俱来,早已存在每个人的胸中,它正是您内心所有情绪动力的基本元素。

 

不信的话,我们看黄帝内经又接着说: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因性为君,心为臣,所以膻中既为臣使之官”,意思就是膻中为内心”所在的地方。 此处的气机一动,我们的内心立即感受到震荡与不安; 而喜乐出焉这句话,更说明了它正是人类所有内心的喜怒哀乐及七情六欲,及所有正负情绪发生与感受的地方,也就是内心的所在。 这都是因为膻中是个气海,有了这么充沛的作为内心七情变化的关键内涵,所以才能成为代表内心的所在。

 

黄帝内经又云: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这句话,更直接了当的说出人们终日所追寻的“内心”就在膻中穴这个位置无误了! 因此想要认识内心的那个家,必要从此处微微动荡的能量起伏来认识起,否则势必陷入无的放矢的窘境了。

 

古老的中国有个修行人叫录图子(帝嚳时生),讲黄庭经五十卷,其中的黄庭”,指的也正是这个位置。 而为什么要称这个内心为黄庭呢? 黄”是五色之中,象征五行的中气”,也就是无极之真所赋予人者,这字代表它是人身最中正精华、感应最敏锐的一股气”; 庭”是象征元神所居的神室,也就是这股精粹敏锐之气所存在的地方,这就是“黄庭”这两字的由来。

 

在《圣贤实学》这本书里面,对于黄庭一窍的功用及位置,有几段非常详细的记载:“黄庭在何处? 在脾胃夹中处也。 脾属土,因土之色黄,故曰‘黄’; 此穴是神明之舍,虚灵之府,元神之家庭,故曰‘庭’。 此穴乃脾胃夹中虚悬一穴,故儒曰腔子,又曰衷。 因脾为土,故儒曰心地。 此穴约广寸余,故儒曰方寸,又曰寸衷。 此穴其形似田,故儒曰心田,道曰中丹田。 此穴上通心,下通肾,此穴居中,故儒曰中,又曰中心。 此黄庭诸般异名之义也。”

又曰:后天父母五行之气,散于周身,而统于黄庭; 先天五行之气,聚于黄庭,至虚至灵,主宰一身。 黄庭一穴,一寸三分宽,在脾胃夹中处,离外肉皮三寸三分。 黄庭为心田,心居黄庭。 未发为中,发而中节为和,此中和之根源也。” 这段话不仅把内心的具体位置,写得明明白白了(即两乳正中深入三寸三分之处),更把内心的关键性内涵就是这件事,给全盘托出了。

 

修真捷径这本书说:元神识神居于黄庭,为神明之舍,虚灵之府。 维皇降衷,降于此处; 心存腔子里,存于此处。”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初发心叫初衷,就是心。 腔子就是胸腔,指的就是黄庭。 既然老天把我们的心,就降在胸腔之中,也就等于这胸腔之中,才是我的心所在的地方! 因为我的忧伤在这个地方发生,我的喜乐也在这个地方发生! 我的罣碍是起于对这里小小发生的一场误会,当然我的解脱也是起于对这里小小真相的认识!

 

可谓人生内内外外所发生的一切,最后都在黄庭里感受着,也都在黄庭里发生着! 虽然这一股实际上只是一股灵敏的能量,除此外从未代表什么意义,然而由于它的感应是那么的敏锐多变,给予人们太多的感受,因此长久以来,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早就习惯的以为,黄庭里所有的大小感受变化,就是我的心情变化了! 也就是,人们早就误认黄庭为了!

 

好比黄庭的气稍微一动,人们就说“我心动了!” 这里的感觉稍微一酸,人们就说“我心酸! 、我心碎了!” 黄庭的气稍微一沉,人们就说“我好沮丧!” 虽然这里面存在着很多的误会等待厘清,但此刻这里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是众生的“家”,是众生“喜乐与安宁”的家,更是众生所有“烦恼与罣碍”的家! 它真是一个让人百感交集、又爱又恨的家! 然而却鲜少有人曾经进过这个家的厅堂,因此一直无法揭开内心关键性内涵的真相,以致无法逃脱它的控制!

 

因为这个“家”一直躲在那三根巨大的柱子背后,而且又深深的躲在一个内心最容易忽略的关键性内涵(气)的背后,这使得自古以来的无数众生,很少有人能够发现它的存在。 即使是习于观察自己心思数十年的修行人,依然很少人感受到这小小的一方寸之地,对于修行到底有什么重要性! 我只能说,这个内心的关键性内涵,实在是躲藏得太深、太紧密了!

 

希望经由以上几则古人智慧的引证,有助于引领您去体验黄庭这一窍,实是人类“内心”所在的共同事实,并非小子敢任意杜撰。 小子蒙天之佑,在微妙机缘下,有幸得窥此窍内的微妙真相,因不敢私藏,欲揭尽所能公诸于世,然而诸多前贤大德初次听到这个说法,不是感到极为陌生,就是高唱心无所不在的论调,而将这“直指人心”的学问, 批为无稽之谈! 此乃势之必然,故此书若有与您的见解相忤,还望君子海涵莫笑。

 

我很喜欢“黄庭”这个名字,原因不仅因为这名字出现在五教创立之前,超越宗教派别的限制,更因为“黄”这个字,足以显示出它是由一股气、一股能量所组成的,又显示出这股气来自无极的中和、精粹、敏锐等意义; 而“庭”这个字还显示出这它原来是有“位置”的。 因此我以“黄庭禅”来作为这个“直指人心”的禅学名称。 又为了让学者不致感觉陌生,有时我也以内心禅,或黄庭心学等名称,作为与各位结缘之学名。名虽或异,而实无不同。

 

为什么我要反复的说明黄庭这个位置的重要,以及证明这个位置的存在呢? 因为一切外在的境遇、外在的事物、及一切的肢体中的感受,它们之所以能够烦恼人,那是因为它在发生的同时,已转换成你“内心的动荡不安”才能烦恼你! 若是这些发生依然存在,而你的内心却无动于衷,或依然安宁祥和,那么任由外境怎么动荡,怎么冲击,你依然可以怡然自得,依然可以处在祥和、满足之中。

 

由此可知,真正使你陷入各种情绪的烦恼罣碍,使你久久无法自拔的关键,只存在你那“内心深处”的一丁点“气机起伏动荡而已! 这才是内心唯一的关键内涵虽然它一直以来都躲藏在外境、思维、及肢体感受这三支巨大的柱子后面,使得我们没有机会一窥它的单纯面貌。 但也因为它有时与外境的变化一起出现,有时是与思维一起出现,有时却与肢体感受一起出现,所以我们知道它其实是单独存在的,它只是善于躲藏而已。相信任何一位愿意在自身中仔细反复觉察的人,都能发现自己内心的真相。

 

真正的“你”已躲藏很久了,通往你“家”的地址也已失落很久了,你的“庭院”已好久不曾清扫了,你被一连串的误解所埋没,你的单纯、你的美、你的生命律动已埋没在烦恼罣碍之下,因此你无法见证你的单纯,无法看到你家里的美,无法享受那源自生命的本来律动,无法享受无所不在的喜乐。

 

揭谛吧!揭开真谛吧!揭开那层层的误会,直探本来的单纯。 为什么我称你那“内心”的本来面貌为“单纯”呢? 因为在那儿的实相,只有简单的能量律动,只有简单的能量感应,它只是一股气机的起起伏伏。 而那气机起伏的律动,就像水的奔流一样,它本无意义,本自清净,本自活泼。 但我们却在那一丁点本无意义的能量起伏上,树立起贪嗔痴爱的形象!

 

因这“黄庭”深居胸中,感应敏锐,长久以来只要它一动,人们就认为自己已经动心,我们几乎把它的动静完全认作是“我”,认作是我的“心”,因此人们常摸着它说“我”! 或指着它说“我的内心”! 而实际上这又是一个更大的误会! 因为内心里面有的只是一股感应非常敏锐的“气”而已。 它的来去起伏本可以不代表任何的心情意义,而人们竟在这单纯上面攀附无尽的对待取舍,演变成今日不可收拾的无尽烦恼

 

总之,你的内心就只是一股永恒不灭的所构建成的,再说得更直白一点,心即是气! 因此孟子有持其志,无暴其气之说。 王阳明有性善之端,须在气上始见得,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即是气。之说。 佛陀在圆觉经里有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之说。 而孔子则留下毋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的持心要诀! 可见心即是气,心与气之不可分割,是古来圣贤仙佛的共见,真可谓是自古天下英雄一条心。

 

行文至此,可以来回答在前言里面,阿难与佛陀反复辩论心在哪里的问题了。 你的心究竟在哪儿? 答案是心即是气,心就在气里,你的气在哪,你的心就在哪。这个字,才是构成你内心的关键内涵。 气如果还在身体里面,你说心在身外,或说心无所不在,或说俱无所在,就不对了。 气如果已经离开了你的身体,去到佛的领域,或去到鬼的领域,此时你说心还在身体里面,或说心无所不在,或说心俱无所在, 就不对了。

 

是否还记得在一开始的前言里,我曾提到:体会到了这个关键内涵,内心在哪里的问题,任你怎么说都对! 缺少了这个关键内涵,内心在哪里的问题,任你怎么说就都不对了!为什么呢? 现在我们有能力来揭开这个迷底了。 因为心就是气! 心只在气上! 这股气现在你身上,所以在你的身上指出黄庭位置代来表你的心,让你修心有一个可以入手观照的地方,这在你还活着的这段时间里,是可以的 。 但更精确的说,黄庭的内涵,并不是指两乳中的位置而已,而是指 这个位置里的那股精粹之气,这才是你内心的所在,才是你内心的关键内涵

 

因此,若在一个人活着时,却指着他的身外,说他的心是在身外的某处,甚至是宇宙的某处,这就是痴人说梦了。 再假设有一天,这股气离开了他的身体,那时他的灵魂可能做鬼做神去了,那时他的心也就跟着他的法身走了,届时若再指着那个已经不能动的肉体, 说他的心还在胸中,这就牛头不对马尾了。

 

总之,代表你内心的这股气在哪,你的心就在哪。 所以若问你的心在哪? 就必需先确定内心的关键内涵,也就是内心是一股气,气在哪,你的心就在哪。 这个关键内涵没有确定之前,实在没有办法用简单的在内、或在外、或在中间、或都不在,或都在,就可以圆满回答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佛陀在与弟子的辩论中,不论弟子给出什么答案,都一律被佛陀否定的原因所在了。

 

因此,你与内心的距离,只隔着一个尚未厘清的关键内涵,以致你无法认清内心的真相,以致埋没了天真纯洁的你。 所幸那个单纯的你依然存在,那个美、那个畅然的律动仍然存在,而此刻它就在你的身中,等待你去揭开真相。 揭谛吧! 揭开内心的真谛吧! 只是学习观照你的“黄庭”,揭开本有的真谛,在真谛下没有对待取舍,没有你我的不同,没有国界的限制,没有宗派的差异。

 

好比研究伤心,我们不需要去区分这是基督教的伤心,还是佛教的伤心; 研究愤怒,我们也无需要去区分这是犹太教的愤怒,还是道教的愤怒。 而研究“内心”,又岂需要去区分哪个宗教的“内心”呢! 因为这是全人类都共通的自然现象,它单纯到丝毫不会因为种族、或教派的不同,而有任何差异。 甚至不会因为你的怀疑、辩论、误会而有所差异。

 

请不要误会“黄庭禅”这学问是要消灭你所有感觉,不是的! 它只是要教导我们去认识内心未攀附任何知见之前的单纯; 也不是要使你的内心变得没有感情,不是的! 而是要教导我们如何不再受到它的罣碍;

黄庭禅也不是要努力地把你的脑袋,变成没有任何想法,不是的! 而是学习不再让脑中的想法与内心的感受混淆不清;

黄庭禅也不是要使你的心一直罣碍于黄庭,不是的! 而是要教导你如何超越人心的限制,而进入无所不自在的道心。 就只是这么单纯而已,而这“单纯”也正是“黄庭禅”这学问的困难之处!

 

最后,在您进入这个“返观内心”的学问的过程中,你还会碰到三个坚强的困难。 而这三个困难,正是黄庭书院所要陪着你一起渡过的:

  • 对初学而言,“内心”这个情绪感应点的位置,在情绪平和时非常隐微,除非常静下心来观察,否则不易发现它的踪迹。 但在稍有情绪时,只要你一返观,情绪立即就平复了不少,好像又回到喜怒未发前一般,故也难以掌握确切。 而情绪很大时,虽然胸中那一团能量虽已非常明显,但在情绪的挟持下,一般人根本无暇观察,也不愿观察! 因此如何仔细的去感受你“内心”的位置,这是你将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所在。 几乎所有不认同内心位置的人,或是那些高唱心无所不在的人,几乎都是未能真正静下来聆听自己内心深处的人。
  • 虽然你已微微感受到“内心”的位置,但由于它依然善于躲藏在外境、思维、与肢体感受的背后来扰乱你的视听,因而在观照黄庭的过程中,你的注意力将会不断的被诱惑到这三根巨大的柱子上去,你可能会因为不断的与这三根柱子混战,而再度陷入迷惑与浮躁之中。
  • 即使你已确切掌握黄庭的位置及情绪感应型态,然而你所感受到的,却都是长久以来所坚实攀附的对待情识,而非清真单纯的能量实相! 因此你无法尝试到烦恼的当下,即是菩提当下的真义,你无法体验到动荡中同时涌现的真静。 这必需经过一段时间的带领及练习,但在这段尚未有所突破的过程中,你会对于能否透过观照“内心”实相的训练,而找到本自具有的安宁与满足,一再陷入巨大的怀疑与挣扎。

 

这三大难题将使你一再的质疑“返观黄庭”这个学问的可行性,因此我们设计了黄庭禅这样的短期禅修课程,在动态静态的课程中,不断的体验练习,为的就是帮助你能克服以上这三个难题。

 

虽然目前科学还无法检验出你内心的渴望,但你可以感觉看看! 若是这个基本的呼唤,能引起你“内心”的共鸣,或是你已可隐约触摸到“你”的位置,那么黄庭禅能指引你一步步回到自己的“家”,让你再度认识你本来的单纯、你的安宁、你的祥和。 带领你由这一方寸的罣碍与误会中,去看透在这小小心田里,本自安宁的真相。

 

要进入这学问,首先你得先确定,你的束缚一直都只在你的“内心”发生,一直都只在这一方寸中发生,因此认得出这一方寸内的所有发生,解脱得了这一方寸内的束缚,才有机会迈向“一切无着,俱无所在”的解脱真境。现阶段若忽略了你“内心”中已存在的所有罣碍,而却想要证得那无所罣碍的道心,这就像空中楼阁一般,一切都将沦为空谈! 因此现阶段来说,找到那个“烦恼人心”的位置,是你修心路上的第一要务!

 

就像楞严经里如来佛对阿难说:“阿难,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 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 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

 

如来佛所说的“烦恼根本”即是你那一切烦恼所上演的地方:“内心”! 若不能找到内心烦恼颠倒的位置,便无法看穿烦恼颠倒的种种真相。 如来佛语重心长的说:“一个人连自己内心的烦恼位置在哪儿都不知道,如何能降伏烦恼而步上究竟解脱的道路呢?”

认出你内心的位置来,看穿内心中的烦恼真相,解脱烦恼的束缚,进而开启性命中的本然造化,这是“黄庭禅”所能陪你一起渡过的。

 

回家吧! 聆听你的内心! 这将是你一生中最似曾相识的选择!

 

黄庭禅创办人 张庆祥

2007/3/26发表于台湾新店中岭山 黄庭书院

2022/9/05修订

 

 

 

底页:

黄庭禅丛书HTZ… 04

失落的内心

……………………………………………………

作者/黄庭禅创办人 张庆祥

黄庭禅网址/htz.org.tw

 

作者著作发行代表处/中华黄庭禅学会

黄庭禅课程研习处/中华黄庭禅学会

地址/新北市新店区双峰路158号

询问电话/(02)2217-4564

 

作者著作:

书籍:清静经、心即是气、拨云见日(修行原理)、失落的内心、

找回失落的自己(误会集)、发而中节、真修蒐证、净相系列、爱的饮食。

有声光盘:金刚经、心经、道德经、六祖坛经、庄子、论语、

五常、忠经、黄庭禅坐、饮食与健康。

助印划拨账号/50150951

ATM账号/银行代码:006  账号:5333-717-505856

户名/中华黄庭禅学会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