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通俗地理解“仁”与“不仁”?

作者:张庆祥讲师

怎样通俗地理解“仁”与“不仁”?  同学问:张讲师您好,对平常人来说,怎样通俗地来理解“仁”与“不仁”?用在教导孩子身上,如何引导能将这么深邃的“仁”变成他们能明白的道理并有落脚处呢?

  张讲师答:这“仁”字,简单地说就是为人好的心。什么叫为人好呢?就是能让一个人的身心会更加地健康愉快,让一个人的生命更加地有意义,让每个人都会去做更对的事,这种存心就是为人好的心。但这也极易引起误会,比如你心里想要为人好,给人很多方便,但最后的结果只会让人更加堕落,更加依赖,甚至让他更没有道德,那么这种所谓“为人好的心”,可不是真的为人好,而是害人了。例如他想吸毒,不吸就难过,你为他好,于是就尽量买毒品给他吸毒,这样不害他陷得更深了吗?诸如此类。“为人好”不是尽量满足他的欲求,不是处处都给他开绿灯,让他心里没有红灯;“为人好”是让一个人更明理,更能自立,更有节制,更健康,而不是更放纵。

  为人好的心也不能泛滥,要做到适当才合宜,所以古人讲“仁”必须配上一个“义”字才行 。什么是“义”呢?义者“宜”也,就是适宜,刚刚好,不能太少,也不能过多,太少就是“不仁”,就要加以补足;太多也是“不仁”,就要加以节制,这样才能使一个人真正得到长远的好处。这种凡事做到恰好的存心叫做“义”。义就是为了圆满这个仁。“仁”是一种生生不息,一切的种子都叫“仁”,譬如花生仁,正因为仁里面有着生生不息的生机,所以叫“仁”。一个人内心如果有着让人人更好的心,让人人更生生不息的心,就叫“仁”。而“义”就是去促进它,更是去节制它,使仁能真正地圆满。促进也好,节制也好,都是要让这个生生不息达到恰到好处,这样才能使生机达到最大化。就像种一棵树,水浇太多也不行,太少也不行,这都叫“不仁”。要浇到刚刚好,使生机最畅旺,这才叫高明,这才叫做“仁”。所以,讲“仁”不能只是去帮别人做事,不能只是去服务别人,而是要懂得做在需要的点上,要懂得做到恰到好处,做到适可而止。有为人服务的心是很好,但是不能泛滥,不然仁就不圆满,要圆满仁,必要配个“义”字。“义”就是宜,就是刚刚好,太多了就要节制它,太少了就要补足它。现代的教育家如果把“仁”“义”这两个字提倡清楚,那整个世界就不会堕入溺爱的陷阱了。要救治现今世界的教育缺失,唯有重新拾回老祖宗的智慧才有救了。

——来自电子报第三百二十五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