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来礼祖师,头不至地。
有位僧人名叫法达,洪州地方的人,七岁就出家求法,有一天他来参见六祖,但在行礼磕头的时候,头却不愿低下去。
祖呵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
六祖看他这副昂着头傲慢的样子,就不客气的呵斥道:你对我行拜见礼却不低头,与其那么傲慢不真诚,还不如不要行礼的好。你心中必有一个东西在作祟着,你是学的什么法门的呀?
曰: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
法达说:我法华经已经念超过三千遍了!
(一部法华经大概八万字,八万字要念多久呢?平顺的念加上休息时间,一天恐怕只能念一遍呢!那么天天念的话,三千遍也要念将近十年才能完成!放眼世上,能有这毅力的又有几人呢,难怪法达会觉得自己功力深厚而洋洋得意呢!)
祖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
六祖说:如果你能念到一万遍,又能够了解经典里面所阐述的性理心法,并且不以为自己有什么了不起,那么才是和我有相同见解的人。
(意思是说,到那时候看到我就不必磕头!六祖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念经是稍有毅力的人都能念的,但困难的是要了解经文里所说的性理心法,而且要做得来,内心里没有一点骄矜我慢,那是不简单的。)
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
而今你空诵了三千遍的法华经,也不曾了解里面的经意,白白用功,浪费了大好光阴,并且又愩高我慢,自以为有什么了不起,身上存着这么大的过错,自己却还浑然无知。
(六祖从法达行礼时不低头的小动作,看到他内心所隐藏的傲慢,光看这一点傲慢,就知道法达丝毫没有悟透经意。因为经典里谈的都是怎么放下我执、放下对待。而法达经典念得越久,却越骄傲,可见他一无所获,白白浪费了十年的光阴。)
听吾偈曰: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
“幢”是旗帜。”慢”就是傲慢。六祖说:就让我用一首简短的偈语来告诉你吧:先圣先贤设定了与人应对的礼仪,行拜见礼的时候头要低到地上,是为了要折服高挂在人们心中那个傲慢的旗帜,你既然对我行了拜见的礼,又为什么傲慢的使头不碰到地板呢?
有了我执、傲慢争胜的心,就必然犯下过错,招惹业障。若能放下我慢,把过去的十年苦读,看得非常平常,打从内心谦卑的去请教他人,这种福德才是别人所赶不上的呢!
师又曰:汝名什么?曰:法达。师曰:汝名法达,何曾达法?
六祖又问他:你叫什么名字?法达回答说:我叫法达。六祖说:你取了那么好的名字叫法达,但你可曾通达佛法心印吗?
复说偈曰: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 接着六祖又说了一首偈语:你的名字叫法达,是希望你能悟透经意通达佛法心印,而你也天天精进于诵念经文从不休息;但如果你不去了解经文的真意,那就剩下空洞的念出声音而已。唯有照着经文的指引,去观照你的心、净化了你的心,那才能叫做菩萨的行仪啊!
(”菩萨”翻译成中文是”觉有情”。也就是在喜怒哀乐的七情当下,仍能觉照到心性本质的清真与安宁,这就叫菩萨。)
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发。
你今天既然来到这里,就是有缘,就让我来为你说说念经真正的法意吧。你要相信佛所说的、经典所写的,都是在表达一份本性中不分别取舍、无罣无碍的真觉而已。这源自本性的真觉,并不是语言文字所能形容的,(因此这跟你空诵几年的经完全没有关系的)。然而只要你懂得依经意的指引,去观照自身的真觉,那么在诵念经文时,就不再只是空诵循声,而是像一朵朵的莲花从你嘴里绽放开来一般了。
(六祖这段话并不是叫人不念经,而是鼓励我们要念经,只是在念经文时,要懂得将文字转化成自身中那一份不分别取舍的真觉,不然就成了浪费光阴的空诵了。)
——来自电子报第六十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