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的故事——【虞愿见石】

“廉”的故事——【虞愿见石】  【原文】

  虞愿清廉,海边有石。乃往观之,云霄无隔。

  南宋虞愿,为晋安太守。郡出蚺蛇,胆可为药。有遗愿蛇者,愿受而放之二十里外山中。一夜、蛇还床下,复送四十里外。经宿,更还故处。海边有越王石,常隐云雾中。相传惟清廉太守乃见。愿往观,清澈无隐蔽。

  许止净曰:“一念慈心,遂感物类有依依不舍之意。然则所谓毒蛇者,人自毒之耳。石能判贪廉,此何殊于指佞草耶。如此可宝贵之物,何以无闻于天下。岂以清廉绝迹,如珠之远徙交趾乎。”噫!

  【白话故事】

  南北朝时候,南宋朝有个清明的官员,叫虞愿(426—479),字士恭,会稽余姚人。

  关于虞愿,流传着不少有趣的小故事。据说他小时候,庭院里有棵橘子树,橘子一般秋天结果子,可是有一年,竟然在冬天结了果。家里的其他子孙小辈都争着摘取,唯独虞愿不去摘。家里人对此感到奇怪,问他原因,他说:“橘子应该给长辈们先享用,而且没有几个,我就不要了。”大家看他这么小就没有贪念,对长辈有恭敬心,都啧啧称赞。

  有一年,皇帝建造了一座寺庙,极其奢侈。皇帝本来想在庙里建一座当时最高的塔,要十层,但因为难度太高,最后改成了两座,各有五层。然后,皇帝得意洋洋地对大臣们说:“我建这座寺院,是个大功德!”虞愿却对皇帝谏言说:“陛下,您建造此寺,用的都是老百姓卖儿卖女、典当老婆的钱, 佛菩萨如果有知,应当悲哭,哪有什么功德呀?”在场的官员听了这话,大惊失色。大家心里都明白,但谁都不敢对皇帝这样直言相谏,而虞愿却能指出皇帝贪功德而损害民生的过失。皇帝听罢,果真大怒,但念及虞愿一向办事公正有方,功劳不小,所以皇帝叫人把虞愿驱赶到殿外而没有做更重的处罚。虞愿从容而去,神色不变。后来,皇帝觉得,如果要国家长治久安,的确需要这样的直谏之人来导正自身的言行,所以就又召虞愿回去做官了。

  虞愿在晋安做太守时,当地出产一种蚺(rán)蛇(是一类体型巨大的蛇),它的胆可以入药,非常珍贵。当时有很多人给虞愿送礼,全都被他拒绝了。于是有人就把这种蚺蛇当作礼物送给虞愿。虞愿本来不想收,但转而一想,如果不收,别人就会把这条蛇杀了取胆。他觉得这蛇可怜,就暂且收下,然后叫人把蛇放到二十里外的山里。没想到,一夜工夫,那条蛇竟回到了虞愿的床下,并且安安静静地躺着,不像要伤害人的样子。虞愿又叫人把那条蛇送到四十里外更远的地方,过了一个晚上,那条蛇仍旧回到虞愿住的地方。虞愿觉得这条蛇非常有灵性,就对它说:“我明天还要叫人把你送回山里,你不要再回到我这里来了。这里不安全,很多人都想杀了你做药。你好好在山里生活吧!”于是,虞愿第三次差人把蛇送到更远的山里,那条蛇才没有再回来。

  虞愿这种既廉洁又慈悲的行为,让人们非常惊叹!那条蛇一定是听懂了他的话,明白了他的心意。

  当地海边有一块神奇美丽的石头,叫做越王石,一年四季总是隐没在云雾里,即使天天守候在那里,也看不到它的真面目。相传,只有廉洁、正直、不贪的清官才能够清晰地看见它。虞愿听说过这个传说,但没放在心上。有一次顺道路过,随从们提议去看看,于是他们就去了。这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笼罩的云雾散去,露出了越王石的真面貌,清晰、光洁,奇特的形状令人赞叹不绝。随从们都说,这是因为虞愿太守勤政廉洁的缘故,大家才托他的福看到越王石。看来这块石头很会判断人品呀!

  就这样,虞愿的廉政和传奇的故事,被世代传扬,看来人心是可以与万物相应的!

  许止净曾评论说:“一念慈心,可以感格万物,令其有依依不舍之意。那些称蚺蛇为毒蛇的人,是他们自己心上有毒吧。石头能判别一个人是贪还是廉,这与能辨别忠奸的指佞草一样有灵气,可是,为何如此宝贵的石头没能闻名于天下呢?因为清廉的人几乎绝迹了,就像海里的珠宝会因为官员贪婪而远远地迁徙到交趾(今越南)一般。令人感叹啊!”

  改编自蔡振坤先生编著的《德育课本》初集第4册 廉篇《虞愿见石》

——来自电子报第三百零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