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祥讲师
编者按:最近,日本新出的《教出杀人犯》一书,认为培养良好教养,容易使孩子情绪压抑,将导致恶果。可如今,教育渐渐失去宽猛并济的方向,社会上更是乱象丛生。教育者到底该何去何从?父母又何时该出手责罚,何时应温暖呵护呢?教育究竟有没有一个万能药方?
1
教育是因人而异的。如果要引导一个人往更好的方向前进的话,他所欠缺的,我们就要尽力给予补足;而过多的,我们又要适度的给予削伐,这样才能够让一个人走向中道,不会过犹不及。
而现在的教育充斥着鼓励,主张认同教育和爱的教育。其实我们不妨想一想,一个做事已经过头的人,再给他鼓励,他只会更张狂。一个人为什么会放浪言行呢?就是因为没有人曾经去指责他、去责难他,他不曾接受过指责,也不曾碰过困难,才更容易无法无天。
《孟子》中提到过“人之易其言,无责耳矣”。“易其言”,就是毫无遮拦地讲狂妄的话,“无责耳矣”,就是说没有碰到对手。所以过度的人如果没有得到适度地削伐,还给他爱的教育,给他予以鼓励,去认同他,这就等于是任由放浪形骸的人去欺负好人了。
这种情况,就应该给他一点小小的惩罚。一般来说,这种人之所以这么狂妄,就是从小到大被惯坏了。所以他的声音都比你大,气焰也比你高。而采取一些强硬的手段,往往效果更好。
现代社会,放眼全球,在新加坡,仍然保留鞭刑。如果公共卫生没有做好,给大众带来了麻烦,就会被抓去鞭打。这样的规范有没有效呢?肯定是有效的。
有些人说,这是鼓励暴力。可是我们要了解,对于弱势的、自卑的、怯懦的人,我们可以去鼓励认同;而对于过度的、张狂的、借势而为的、目中无人的人,我们就要削伐他,这个才叫做“有教无类”。
2
教育孩子时,往往有一个通常的原则。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要学会观察,哪个人是“过”,哪个人是“不及”。
在《论语》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有学生问孔子,“闻斯行诸?”就是说听到一个好的事情或好的道理,就马上要去做吗?孔子回答说,“闻斯行之。”听到对的事就赶快做。
过了几天,又有人问孔子,“闻斯行诸?”孔子却回答,“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就是说父母尚在,听到好道理你就跑了?这是不行的,你要多想想。
孔子的学生就产生了疑问,说:夫子,听说您是圣人,圣人肯定是不会说错话的。一个人问您有好道理就做吗?您说是,有好道理就赶快去做。而另外一个人问您同样的问题,您却说,父母还在怎么可以到千里之外立即做呢?这究竟为何?”
孔子回答:因为第一个人个性胆怯,很少付诸行动,他好不容易问了我,那我当然要鼓励他,听到好道理就赶快去做。因为这种人,你叫他赶快做,他还要想三回;而另一个人则太冲动,如果告诉他听到好道理就赶快去做的话,他会常常闯祸。所以需要缓缓,父母还在,如果做错事情的话还会牵连父母。
这就是教育的因材施教。每一个学生都无法复制,因此对每个学生的教育方法也是不能复制的,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教育。因材施教,才是一剂教育良方。
——本文来源:《幸福内心禅》第288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