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彦方盛德,化及盗牛。使人遗布,激改愆尤。
汉王烈,字彦方。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烈闻,使人谢之,遗布一端。或问其故,烈曰:“盗惧我闻其过,是有耻心。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后有人遗剑于路,盗为守之。
许止净谓王公不过在野一匹夫,而能使窃盗之徒,宁受刑戮,惟恐其知。非所谓君子不怒而民威于鈇钺乎。化一盗贼,而一县景从。远夷遵奉,盛德之感人,过于刑罚爵禄。信哉!
【白话故事】
东汉时期,有一个叫王烈(字“彦方”)的人,他只是一个普通百姓,但他经常自己掏腰包帮助急需帮助的乡亲们。邻居家要是有什么难解决的事,都会找王烈来排忧解难,所以王烈在乡里名声和威望极高。当地受王烈先生的影响,民风十分淳朴,很少发生要告官的治安案件。而很久之前,邻居们间曾经会为了在路上捡到的东西、甚至一个鸡蛋,争夺不休,甚至大打出手,如今乡亲们在王烈的教导下懂得了互相礼让尊重,所以类似的纠纷再也没出现过,而且乡里尊老爱幼的风气也日日见长。
可是,有一天却发生一件与这互敬互让、遵纪守法的氛围很不相称的事。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一位叫王小二的年轻人偷了邻村人家的牛,被街坊邻居和牛的主人抓了个现形。王小二当场就认罪了,只是提了一个奇怪的请求说:“我偷牛实属无奈。只因今年庄稼收成不好,家中老母病重,怪我一时糊涂起了贪念。我认罪伏法,你们把我告官或送去坐牢都可以,只是千万不要把我偷牛的事情告诉王烈先生……”原本众人抓贼心切,恨不得先把贼打个痛快,可听到王小二说到王烈先生的名字,立刻收住了手。因为乡亲们都受到王烈先生以身作则的感化,以礼相待。所以当听到王小二说再怎么也不愿意让王烈先生知道时,大家都心软了。牛主人说:“王小二,念在你今天知错认错,我看在王烈先生的份上,就饶了你这一回。可你以后不许再干这种缺德的事情了!”王小二羞愧得满脸通红,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感谢牛主人和乡亲们手下留情。他立志改过,永不再犯。
王小二盗牛的事传到了王烈先生那里,王烈听到后,竟反省是自己的品行不够好,所以才没有把乡亲们教育好,导致年轻人做出差点自毁前程的事情。于是,他和村里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商量说要亲自去给牛主人谢罪。王烈还要送给王小二一匹布。长者不解地问:“去给牛主人谢罪还情有可原,但还要给偷牛的王小二送布,是何道理?”王烈回答说:“王小二偷牛是因家中困难、走投无路,他能够当场认罪伏法,而且还怕我知道,这证明他有羞耻之心。我现在送他布匹,一是想解他燃眉之急,二是想激励他改过自新。”长者听了王烈先生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和王烈先生一起上路了。他们先去了牛主人家,给牛主人赔了罪,并感谢他给了王小二一次改过的机会。牛主人见王烈先生为此事亲自登门道歉、致谢,非常感动。
之后他们找到了王小二家。王烈先生对王小二说:“你的事情我已知道了。你不想让我知道,这证明你还有羞耻之心。有羞耻之心,才能改过,过能改,归于无。”接着把布匹送给了王小二,并告知了理由。王小二当即下跪感谢,答应会记住先生的教导,以后好好做人。
就这样,王烈先生和长者放心地回家了。可是长者到家后,却发现自己随身携带的心爱宝剑不见了。他想一定是掉在回来的路上了,现在就回头去找,一定还来得及。话说送走了王烈先生,王小二就打算下地干活,没走两步,看见出村的小路上有一个闪闪发光的物件。走近一看,发现是一把宝剑。王小二心想:宝剑的主人发现丢了,一定会很着急,如果自己拿着宝剑去地里,边干活边等宝剑主人,很可能宝剑主人会找不到,不如我原地等失主吧。于是王小二拿着剑在原地等失主,过了一个多时辰,只见长者急匆匆地赶过来,当他看到是王小二在等他时,内心更加赞同王烈先生的见地:有羞耻之心才能改过,过能改归于无。王小二对拾到的物品毫无占有之心,证明了这一点。
后世的许止净评价王烈先生的事迹时感叹说:“王烈先生只是一个普通百姓,但是他的行为却能够让一个触犯刑律的年轻人连刑罚都不怕,而怕让他知道。这证明了君子的高尚德行的感化力量比刑罚惩戒或爵禄引诱的力量还要强大。”王烈先生的事迹证明了高尚德行不仅能够感化盗贼,还能让整个乡里移风易俗。王烈送布给王小二,激励他知耻改过,显示了一个君子的人格力量。而王小二知耻改过后,能做到拾剑不昧,也证明了王烈先生强调的让人有“羞耻之心”的重要。
王烈先生虽是普通百姓,但他的君子风范和作为,为我们树立了千古的榜样。
(改编自蔡振绅先生编着的《德育课本》第四册耻篇《王烈遗布》)
——来自电子报第二百五十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