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宁静泰和,竟然也跌入情绪的陷阱? | 阳明心学探秘

 张庆祥讲师

       编者按:宁静泰和,这是人人都想要的,可为什么一直努力却不容易求到,原来这里有个陷阱,我们追求的方向错了……
       《王阳明传习录》原文:

       欲求宁静,欲念无生,此正是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病,是以念愈生而愈不宁静。良知只是一个良知,而善恶自辨,更有何善何恶可思﹗良知之体本自宁静,今却又添一个求宁静,本自生生,今却又添一个欲无生,非独圣门致知之功不如此,虽佛氏之学亦未如此将迎意必也。只是一念良知,彻头彻尾,无始无终,即是前念不灭,后念不生;今却欲前念易灭,而后念不生,是佛氏所谓断灭种性,入于槁木死灰之谓矣。

欲求宁静,原来是陷阱

       人们整天求宁静求泰和,求极乐无烦恼,可越是这样越是堕入自私自利、人为造作的陷阱里面。

       一有烦恼,就急着要平复要赶跑它,在这个过程里,我们要用很多意念去造作,这反而让我们越不能宁静。

良知是天赋的本质,不必人为努力

       阳明心学里“致良知”是其学问的核心,一般人的认知里,“致良知”就是心地善良为别人好,这其实只是浅层的意思。

       阳明先生的“致良知”是超越了善恶对待后,在纯净的心地里所焕发出来的光明与良善。

       有了这个良知,就能用真正为人好的心去待人接物。

       好像为人父母的,刚生的小孩哭了,到底需要什么,是饿了还是尿裤子了,你会用心去观察揣摩,自然就会把小孩照顾得很好。

       这道理是非常明白的,不需要人为的好恶思辨的。

       良知就是这样,它来自于我们自身天赋的本质,这本质本就宁静,本就善良,本就宽和通达。

       良知是一种感觉,
       一种超越了人们贪嗔好恶的真觉,
       它本来就非常宁静。

       而今
       我们却要用意念平抚转移来求一个宁静,
       这就是多了人为的造作了。

顺应天然,安宁清明自然来

       我们的情绪本来要随顺着外境外物去感应,去产生喜怒哀乐的种种情绪,而我们却硬要压制它,压不过就非常烦恼,我们要跟老天拔河,可我们是拔不过老天的啊!

       老天很慈悲,
       祂早就把隽永的宁静放在了我们的本质里,
       就在我们浪潮翻涌的情绪里,
       只待我们去把它认出来。

       要认出这份安宁的关键就是去感觉,感觉内心里情绪能量变化的自然涌动,顺着它原有的自然,不因不喜欢而抗拒、赶跑它,也不因喜欢而盼着它多留一会儿。

       情绪的涌动本来是非常活泼的,是生生不息的,现在我们害怕它的变化,我们只喜欢它的宁静,我们无端人为地强加了一个宁静给它,这就是佛家常说的“堕入了顽空知见”。

       上天赐予给我们的本性是生机盎然的,我们就要顺其本性的自然,不能够压抑它,一直以来,人们都容易堕入这个陷阱里面。可这样一来求宁静就是缘木求鱼,就是南辕北辙,永远也不会得到真正的宁静的!

——本文来源:张庆祥讲《传习录》(喜马拉雅 1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