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传统文化,教出活泼明理的孩子?

张庆祥讲师

       编者按:现如今“传统文化”一词在社会上流行起来,对此家长们的态度不一,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作为家长,又怎么抓住儒家所强调的“时”而教出明理懂事的孩子呢?请看本文~

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网络上流传着这样的视频:一个5岁半的孩子,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每天都要做很多的家务,帮父母做饭、洗衣。画面配音说:这个孩子没有玩具,因为父母要保护孩子不接触世界上杂七杂八的东西,连马路对面传来的歌都不让孩子听。平常他们也都是素食,家里面的陈设简陋,但也都很干净。父母尽可能地让孩子受苦受累,视频上的小孩子看起来精气神都被保护得很好,不会昏沉,也不会胡思乱想,每天都是早睡早起。

       这跟放任型教育是两个极端,一个是太过放任,毫无原则,没有把该强调的重要理念给灌输好,孩子的行为就会放浪邪侈、无所不为;另一种就是,看到前种教育的弊端,就会过度提倡传统教育有多么的好,但实际上却并没有了解传统教育的精髓所在。

       传统教育是非常灵活,以“时”为本的。《论语》的第一句话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时”是什么?就是该玩的时候好好玩,该学习的时候好好学习,该休息的时候好好休息;该严肃的时候就严肃下来,该轻松的时候又很轻松,该承担的时候就必须要有担当;该动则动,该静则静。总之,就是在什么时机下可以怎样表达我们的七情。“时”要教活。

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我觉得最遗憾的是很多人学传统文化,老师谆谆教诲,学生也非常认真学习,可到最后小孩却被教木讷、呆滞了。这也是我很担心的事情。上述的教育方式,连对面的音乐也不让听到。这样就能够养出很好的品格,做出灵活的行为了吗?

       儒家教育,让中国在世界上独占鳌头大约有2000年!在儒家统治中国的时代里,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占到全世界的1/3,无论在哪方面都是世界第一,那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时代!那个年代又出了多少的英雄豪杰啊!

       儒家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哪里只是培养一个个呆呆木讷的小孩呢?

       如果很多人褒奖我的孩子,说他很听话,我觉得这是可耻的!难道要叛逆、不听话才好吗?我当然不是这个意思!我连“听话”都觉得可耻,何况是“不听话”的情况呢?

       但如果有人褒奖我的小孩说,这个孩子怎么会这么明理啊?我就觉得,不枉费我们常常灌输给小孩子的观念。什么叫做明理?就是该静可以静,该动可以动,该跳可以跳,该笑可以笑。

       为什么我们身为家长老是拿捏不好这个度,容易陷入两个极端呢?就是因为执着!我们一感觉到这个教育好,就一股脑地跳到这个陷阱里面;一感觉到那个教育不好,我们又一股脑地作鸟兽散。

       当中国最疲弱(遭受列强欺负)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西方比较先进,一股脑全跟着欧美跑。但今天,曾经最先进的法国、英国,都开始破败了,现在法国的发展实际上跟内地二三线的城市乡村是差不多的。以前的苏联也是很强盛的,但现在(指俄罗斯)国家GDP还比不上广州。

       慢慢地,他们的弊端就开始出现了。当我们发现原来西方也不是那么好,然后一股脑子又选择跳到了传统文化,但问题是大家并不真正了解传统文化。

       要把小孩子教“活”,就要真正进入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有全面正确的了解。传统文化极易被误会,就像是中国人不论讲什么点子,对欧美来说都是不进步的;美国人讲什么点子,对俄罗斯的人来说都是有偏见的……当你戴着有色眼镜时,你很难去评价一个比较正统的学问,学问真正的价值就体现不出来。

礼乐合一,因“时”而教

       现在谈到传统文化,人们的眼中还是充满了很多误会。传统文化以规矩、谦卑为本(“礼”),让“乐”来调剂,怡情养性、放得轻松。当这个人太肃穆、太僵化时,那这个时候“乐”就应该出场,给他调整得柔和一点。举凡可以让他更轻松、更愉悦、表现得更柔和、更喜乐的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叫做“乐”。

       古人有很多的“礼”。例如,和乡人饮酒的场合也是“礼”的一部分,当中有互相酬酢往来,互相敬酒的礼。但同时这样的场合也是属于“乐”的范围,因为现场会有音乐来享受。整个过程就是这样一松一紧。一松一紧来调和一个人的性情,让他知道什么是时机的“时”,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做学问就应当偶尔紧、偶尔松,就像弹奏乐器的人,知道什么样的乐曲应该把弦调得紧一点,什么样的乐曲应该调松一点。该紧就紧,该松就松,这样才能教出一个出将入相的将相之才。

——本文来源:《幸福内心禅》第195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