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祥讲师
编者按:当今社会,教育越来越多元化,读大学也不再是通往上流社会和高薪的唯一的窄门。关于下一代的教育,很多家长都会思虑,自己的小孩是否真的适合体制内教育?除了正规的教育,体制外的教育又是如何呢?让我们从德国的学徒制开始说起吧~
“学徒制”的逆袭
现今欧美,正在进行学徒制的教育实验,台湾也有人尝试这种教育方式。例如有家长认为,台湾的影视行业发达,是不是可以建立专业的实验学校来实践。
最近,有篇热门报道介绍了德国的学徒制,模式就是边读书边训练。这其实有点像我们以前旧社会的学徒,但又有些不一样。
以前的学徒,从还是初中生的时候就会开始思考自己以后想要学习的一技之长。毕业后,家里人就把孩子寄养到能学习技能的师傅(老板)家里,吃住都是师傅负责。平日里就跟着师傅工作,像这样累积工作大概三年就可以出师,到了社会上也就有了工作的保障。
德国的学徒制则有点不同。他们一周大概有3-4天是在公司里接受职业训练。包括在公司上班或直接在生产线上工作,就开始执行他需要负责的区块。
这个过程叫做实习。跟我们上一辈的学徒制一样,在新的环境下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在工厂或者其他工作场所中,总有一些工作是比较简单、安全、不需要很高深的技巧或经验的,那么新学徒就可以从简单的工作开始做起。
这样一来,公司只需要支付相应的薪酬,就有生产力了。而学生再利用一周里的另外一两天时间,到政府所设立的公立职业学校里去上课、去学习和工作相关的知识,补充理论基础和观念。
这一到两天的学习其实很重要。我们以前在学校学习课程内容的时候,会觉得没兴趣,因为不知道课程所教的东西以后可以用在哪里,总感觉是理论归理论,实际归实际。
人在学习理论的时候,如果看不到实际的应用,就会缺乏兴趣,好像有个鸿沟,把两者隔开了。
德国的学徒制,学生在公司里面,他会身处工作现场去对比和学习。
比如有关机电的工作。在工作现场时,学生会看到和接触到许多与电有关的器具、零件以及实际配电后运转的机器等等。而另外两天则会在学校里充实与电相关的知识,或是补充机械的原理,机电间的关系等等。这样的方式就能将现实和理论结合起来了。
如果他选择土木建筑领域实习,则真的要在现场操作动手去盖出一栋楼房。这当中就有很多东西需要在学校中学习好,比如水土配合的比例、砖块的堆砌、居住环境的规划、化粪池的位置、地基的打法、模板的用法等等。
在学校里,老师从理论上去架构,然后一到工作现场,他马上就能够得到验证,验证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哪里还有所不足。当他再回学校的时候,学起东西来就会特别的谨慎、聚精会神。
而现在的学生上课时不容易聚精会神,就是因为少了那份参与感,他们离操作现场非常遥远。德国的学徒制刚好可以弥补这个缺点。他们实施这个政策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也吸引着很多年轻人去参加。
原因在于学生们发现,高中阶段就可以直接选择想要学习的一技之长,而且马上就可以赚到薪水,理论跟实际是结合在一起的。因为学长们的就业情况让年轻人不再迷信大学学位才是保证就业的主要因素。
真正的“学”、“习”
返观现在我们身边大多数的年轻人,他们都认为四年制大学才是通往高薪、通往上流社会、通往中产阶级的途径。但现实真的是这样吗?
由于德国的学徒制实施了一段时间,现在德国有一半的高中生,愿意并选择加入学徒制,而不是继续读大学。
反观台湾或者大陆,很多学生还在不断地挤大学的窄门。
大家都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吃苦就会有收获的。如果事实真的是这样,那也可以。但是我们选择吃四年的苦,期待毕业以后就是人上人了,可现实中的结果是不是这样呢?
现在很多大学生一毕业就开始失业!即便是毕业后马上就业的,薪水其实也不会比现场的实际操作人员要高。
所以,真正的“学”,是要和“习”放在一起的。也就是要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