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祥讲师
编者按: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想要格物,是从照镜子的方法、时机上研究,还是先把镜子弄干净呢?一起来欣赏王阳明先生的精彩解惑吧~~
《王阳明传习录》原文:
曰仁云: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你的心是明镜还是昏镜呢?
王阳明的学生徐爱对阳明先生说,心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有只鸟儿在镜子前飞过,镜子里就有一个影像。有个人走过,有一匹马跑过,镜子里同样会有一个影像,镜子真实感应着在它面前的景物。
为什么把心比喻为镜子一般呢?因为我们人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连接着心,心是虚而待物的。
什么叫虚而待物呢?好像一盆水,外面有个声音,水里面就有一个共振。人家说一句好话,我们心里面就有一个喜悦,别人骂你两句,心里面就揪起来。各位想想,我们的心是不是跟镜子一样啊,我们对名利荣辱的敏感,就像镜子对于景物从前面跑过,也同样敏感一样的,所以说“心犹镜也”。
可是同样是镜子,圣人的心如明镜一样,通过六根,外面有什么就真实地感应着什么。而常人呢,往往跟昏镜一样,昏镜就是暗淡无光的镜子,上面布满了灰尘,布满了污垢,明明外面的东西清楚明白,可镜子照起来却是模模糊糊的,看不清楚外面到底是什么东西。
就像我们如果对一个人有成见,那这个人再怎么好,反正对你来讲都是差的,这就如那面昏镜,照不出外物的清楚原形一样。
格物要从心上格——
照镜子先从磨镜子开始
近世所谓的“格物”之说,是要穷究心上的心物。有些用功的人,常常讲观照讲内观,观察自己现在身心的情况,就是这里说的“照上用功”。可是,以着个人成见,以着个人的好恶,要去映照世上的人事与事物,这哪能够照得出真实的原状来呢,各位对不对呀?
徐爱对王阳明说:先生啊,您的“格物”意涵跟一般人的不一样,您的“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先生的“格物”就好像磨一磨镜子,让它明亮起来,来什么就照什么。现在我们的心存着知见,存着个人的好恶见解和偏见,这样像带着有色眼镜、带着哈哈镜去看世上的万事万物一样,就会扭曲变形。有一句话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人所见不同,弄到最后也搞不清楚谁有理,反正大家都有理,那这世上就没有公理,也没有大是大非了,这样的一团糟是因为人心未明,每个人所看到的都不是真理的存在,只是被人心扭曲了的感应而已!
阳明先生的“格物”该从哪里用功呢?以镜子做比喻吧,镜子模糊了,我们就磨掉污垢,等镜子明亮之后,镜子是随时都可以照出东西的原形的。
镜子上的污垢在比喻什么东西呢?是比喻我们内心的私欲,心里的气一冲上来,我们就会感到愤怒,这个愤怒的情绪,让我们看什么都不顺眼,很容易迁怒于人。各位对不对,一个再好的理这个时候对你来说都变成歪理啦。
我们心里的歪理怎样变成正理呢?就要用阳明先生所说的“格物”——格心上之物,这是向内从理的。一般人的“格物”,是格世上之理,格待人处事之理,待人处事之理,这是向外的。向内才是究竟和根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