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在变,上大学还是唯一的出路吗?

张庆祥讲师

       编者按:期末,很多家长担忧孩子的成绩,担心孩子成绩不好,以后考不上大学、没有出路⋯⋯这样的担忧正确吗?请看更有益、长远的教育观!

走出人人读大学的误区

       在一二十年前,台湾掀起了一场教育革命,这个革命是由台湾当时一个得过诺贝尔奖的学者所主导的,革命提倡:每个人都有大学可以读。这个学者为百姓描画了一个梦想,但他却没有想到,这个梦想是祸国殃民的。

       当保证每个人都可以去上大学,就等于认同这个人无论有没有才能、有没有成绩、理不理解道理都可以去上。现在的学校,即使学生考零分,但只要交得出学费,就可以上大学,这其实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大学,本该是为那些砥励奋发、严于律己、真心想做学问研究的人所设立,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考进去。如果要人家用皮鞭抽才能进去的话,坦白讲,这样做对他本人来说是在浪费生命,更是在浪费国家资源。因为全部人都去上大学的结果,其实就像现在这样,没有人愿意务实地去工作。

学技术还是做研究

       对那些很爱读书的孩子,我们为人父母就应当要好好地培育,让他读书。但如果这个小孩不是很爱读书,可我们却一直让他读,这样做是不是在跟他的兴趣作对,浪费他的生命呢?

       一个不爱读书的孩子,可以在初中的时候就被引导学一些简单的技术或一门技艺,让他可以有养活自己一辈子的一技之长,同时也可以造福社会。

       而对于那些做学术研究、搞科研的人才来说确实是必须经过读书这条路的。如果他们没有这些理论做基础,很难进入到下一个层次。

       但是,大多数的社会阶层却并非如此。以目前的方式来读书受教育,对大多数人来说其实用处并不大。那些喜欢读书,想读书的,他们自自然然会往前精进;但是那些不喜欢读书的人往往就会受到逼迫了。

根本的教育道路

       从小学到初中,是义务教育阶段。所谓义务教育,其实就是教一些做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应当等孩子把做人处世学好后,老师再教一些基本的知识,比如数学、物理、社会等等。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如果他对钻研学问很有兴趣,那么未来的道路可以怎么走;如果他对学术研究没有兴趣,那么他的就业生涯又可以怎么走。我们要告诉他,无论他是做学术研究的,还是做技术层面操作的,都非常值得敬佩。我们也要引导孩子,让他们看到:有的人还在读书,有的人已经就业拿薪水,还有的人已经在创业了……孩子会逐渐知道,其实还有这么多条路可以走。

       当孩子从初中毕业进入到高中前,他就可以考虑,是去学一门技艺?还是继续上普通的高中?或是上一个能学到技术的高中呢?

       在高中快要进大学时,就要开始意识到其实外面还有很多的技术工作已经等着人去做了。如果对读书确实没有兴趣或根本不想读书,即使没有大学文凭,也还能预想将会有怎样的出路。

       我们可以将社会各个工种的薪水,列出来给他们看,包括上完大学的薪水和没上大学的薪水,我们列一个抽样的平均值,让他们知道现在有什么样的行业,薪水如何等等。

       这就等于引导他们去追寻一种荣誉感:付出自己的劳力,努力赚钱,不仅可以养活自己,还可以照顾别人。也就不会像现在的社会导向这样,追求虚名。

       各位家长仔细想想看,我们一直希望孩子上大学,不也有一部分虚荣的成分在里面吗?一部分虚荣满足家长,一部分虚荣满足学生。这样的成长路线,能提升自己真实的技术以便与社会接轨的成份实际上很少。

       而真正务实的学问,就是提升一个人的品格。

身心健康是最好的人生保障

       做技术也好,干体力活也好,只要我们真诚付出,都是值得敬佩的。但很多人都担心,干体力活的,到了五六十岁快要退休的年纪,拿不到退休金,或者是没有社会保障。

       其实大家的担忧多余了。在中岭山,住在山下的老农夫,已经七十几岁了,还天天在拔草,整理他的茶园。而他的儿子二十几岁,却都不上来。

       并不是如我们所想象的,一个五六十岁或七八十岁的人,就一定没有力气了。真正付出劳力的人,都很硬朗,甚至比二十几岁的还硬朗。

       你早上按时上班,晚上按时下班,付出一点劳力,还可以真正学到一门技术,这不是很光荣的事情吗?每个人靠自己的力量,有什么可耻的?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的教育观念没有转变。

       现在我们自己设私塾,设教育基金会,做电台,做广播,就是要让大家都知道,社会已经变了。“学而时习之”,时机已经不一样了,现在已经不是死读书的时代,整个社会其实也不需要那么多的大学生了。

——本文来源:《幸福内心禅》第190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