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祥讲师
编者按:新年伊始,我们来看看读书的真意为何?近年来,“读书无用论”又重新在农村盛行起来,这种论调到底对不对?请看张校长的解析……
“读书”还是出劳力?
很长一段时间里,农村人都认为读书是寒门子弟跃龙门的重要途径。但是这些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较难、工资较低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一种全新的“读书无用论”又开始盛行起来。
时代转变,社会需要的人才每一年也不一样。也许今年在工业上需要的人较多,明年就变成网络上的需求较大了,因为社会上的新兴行业也不断在增加。
如果读书只是为了求一份职业,养家糊口、改善生活的话,其实很多职业是不必这么“辛苦的读书”,反而是到现场去实习会比较快。
比如在黄庭书院的建设过程中,就会产生好多工作,绑钢筋、做模板、和水泥等等,但这些来做工作的工人很少有年轻人,而几乎都是老年人。
他们来工作时,我打听了一下他们的薪水,其实他们赚的很多。一个工人师傅,一天收入至少有两千五到三千元的台币,一个月赚个七万块台币很平常,而且他还有很多时间可以休息。但如果一个大学毕业生要拿七万块台币,就很少见。
实际上,台湾现在很需要技术人才、专业人士和出劳力人士。虽然现在很多付出劳力的事情都是由机器代替了,但是难免还是有一些现场的事情没办法用机器,是需要出体力的。但是,这些事情大学生们也不愿意去做。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真意
我们从小接受到的观念,或是上一辈传下来的观念,都是讲“士、农、工、商”,知道士是排在第一位的。我们也都听过“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点。所以一些农村的人就会认为,读书是寒门子弟跃龙门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然而,古代的读书跟现在的读书完全是两回事。古代的“图书馆”放的是揭示宇宙间机密的《河图》和《洛书》。图是《河图》,书是《洛书》、还有《易经》。放这些书的地方叫做图书馆。现在的图书馆,什么书都放,很不一样。
古代读书人读的是什么书呢?是《尚书》。《尚书》是做什么的呢?是讲怎样高瞻远瞩地去治国平天下、怎样树立起自己人格;是讲站在一个低位的时候要怎样去服从长上、而站在高位的时候又要怎样循循善诱下属。
古代读书人,首先是要让自己的人格高尚、气节高雅、目光远大,可以帮助到天下的苍生,而不只是帮助自己,所以才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真正地读书
读书可以明理!所以一个人读书之后,待人接物都彬彬有礼,碰到困难的事情懂得灵活权变;该牺牲的时候,赴汤蹈火、就连牺牲性命都在所不惜,可以苟活的时候,就好好地活出生命价值。古代的人读完书之后就是一个儒雅的君子。
现在的人读书之后又是什么效果呢?碗不会洗,垃圾不会倒,躲在房里不懂得如何待人接物,也不懂得怎样爱护小动物。如果读书只是为了混一口饭吃的话,不叫做读书,只叫做学一个技艺。
现在的读书人算士吗?
古代有士、农、工、商,排第一位的是士,因为治国需要读书懂道理,需要比一般的百姓看得更长远才能够为百姓谋福利、保护他们;农、工、商这些是技术性的,所以排在读书的后面一档。
紧跟士的就是农,农为什么值得尊敬?因为务农的人靠体力种稻谷,除了自己够用以外还要养活天下人。再下来是工,工也值得尊敬,因为是靠自己的劳力、技术养活自己,而且工也需要去学习。
那我们现在所谓的读书,到底算什么?
士是要高尚自己的人格,导正百姓的偏私,让百姓变得更文明高尚。所以,即使现在你是读政治系的,也显然跟这件事情毫无关系,所以士是排不上了。
农呢?也排不上。现在有一批很有希望的年轻人,自己甘愿去付出劳力,他们年纪轻轻就回到乡下去,买或租一块地,开始种植有机蔬菜和有机稻米,这群人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我们中岭山现在也建设内心农场,也有很多人开始来买我们的有机蔬菜了。这并不简单,这是一种专业技术,不仅是靠自己的劳力来养活自己,而且能够帮助到别人。
反观现在读完大学的学生,既没有掌握应用的技术,也没有提高人格,与人应对进退的礼节也没有学到。所以他们士也排不上,农也排不上,工也好像排不上。
读书——是为了提高人格
现在的大学生还没毕业前,就已经把自己归类为白领阶级。他不屑去做劳工,也不屑去做技术工。其实技术工在德国和日本有高尚的社会地位,因为有技术的人最值得敬佩。
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我们所谓的读书,根本就不是古人读书的真意,因为既提升不了自己的品格、道德水准,也没有真正学到一种务实的技艺。世代交替,这是一个非常令人不堪的教育现象。
那到底是读书好,还是提前务工好呢?下期精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