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祥讲师
编者按:中华文化精髓之心学,自孔孟之后即隐遁失传,中途经历一千多年无人能破,后又被朱熹错解,误会更深。直至阳明出世,经历重重难关,最后龙场一悟,始明“心外无物”的核心精要。自此逐渐将三教一脉传承的心法出土重光。中华文化道统心法因此得以表露完整。我们生为中华文化的传人,对此心学的衰落与重光缘起,不可不知!
本栏目将陆续刊出张庆祥讲师译解的《传习录》,敬请持续关注!
提起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大部分人都耳熟能详,不就是知道了道理然后去实行嘛,言行要一致嘛,然而为什么我们明明懂得许多人生道理却做不来?原因竟然是我们都误解了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原来是另有所指!
知行合一之惑
王阳明的学生徐爱,因对“知行合一”的见解还没有透彻了解,就跟在朝为官同是王阳明门人的两位贤人宗贤、惟贤,探讨“知行合一”的道理,辩论了好久还是莫衷一是,于是就请教王阳明先生。
知道了就去做就是“知行合一”吗?
谈到“知行合一”,很多人都会说“知是知道,行是行为,道理知道了就要做出来,知跟行要合一,这才是做一个真正的学问”。可是如果只是这样的话,为什么这三位贤人辩论良久还未能辨明,最后还要求教于王阳明先生?
其实“知行合一”这四个字,是不能望文生义作字面解释的,也不要以为我们以往的认知就已经解释清楚了,实际上没那么简单。如果只是知道应该怎么样孝顺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来就叫做知行合一的话,那教几堂课就能把怎么样事君、事亲,跟朋友交往的道理说明白了,这学问还需要研究、需要讨论这么长时间吗?
“知行合一”出自于哪里?
“知行合一”出自于哪里呢?它最早出自于《论语》。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孔子说,有的人是“生而知之”,天生对大道就很有感知的能力;有的人是“学而知之”,是通过学习、不断练习,对大道有所体会;有的人是“困而学之”,在生活中遭遇困顿,然后不得不学,以求明理解脱。
在《中庸》里有这么一段: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由此可见,“知行合一”的理论,其实是源自于孔子的思想,它有非常隐微而不易了解的地方,所以历来就引起很多学者不断地探讨和辩论。
王阳明对“知行合一”的见解
当徐爱问王阳明“知行合一”的道理时,举了个例子,好比大家都知道要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可实际上往往却不能孝、不能悌,可见知道是一回事,能不能实行是另一回事,知跟行是两码子的事。徐爱当时的见解跟一般人一样,把知解成知识的知,把行解释成行为的行,所以知跟行就不一定是在一起。
王阳明的见解不是这样,王阳明认为知行是合一的,知一定能行,知跟行是一体的,不是分开的。王阳明对知跟行的定义,跟一般人所认为的不同,那到底是什么呢?
王阳明对徐爱说,为什么知道却不能做到呢?这是因为我们的内心被私欲隔断了,也就是说我们的良知被私欲隔断了,我们的内心不是知行的本体了。王阳明心学所探讨的是心,心即是理,心外无物,一切的学问都是讲在心上。当我们被私欲隔断的时候,那个心已经失去了天良的本貌,所以不是知行的本体。知行这两个字是讲在本体上的,什么本体呢?就是心的本体,简单地说,知行的知指的是心里面的知,行指的是心里面的行,不是外面的行。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心即理,外在的行为是源自于内心有一个欲望、渴求和期盼,我们才会去做外面的行为,所以外面的行为还没有做出来之前,在哪里先行了呢?在内心先行了!当我们的七情六欲贪嗔好恶,我们的期盼,想要如何如何的那种冲动欲望上来的时候就是行的时候。
“知行合一”的第一现场在哪里?
王阳明认为“知行合一”的知指的是知觉的知,不是知识的知。天下的道理,科学的原理,这些是知识的知。什么是知觉的知?譬如手碰到茶壶,觉得是热的或冷的,这跟知识无关,跟感觉有关,叫做觉知。觉知有身体的觉知和内心的觉知,如知痛知痒是身体的感觉,而喜悦、焦虑、烦恼则是内心的感受。内心的感觉不受控制,在我们内在仿如有一个自然的机制,自然而然常常产生很多感觉,温暖、感动、仁慈、愤怒等等。感觉上来后我们就有了喜欢不喜欢的好恶分别模式,喜欢到不行或厌恶到不行,这个就是所谓的行。
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好恶贪嗔产生的时候,已经决定了我们的眼神、表情、行为的方向,这是知跟行的第一现场。如果一个人犯罪了,办案最重要的是第一现场而不是其它现场对不对?当我们说错了话做错了事,做了不可理喻的事,最主要的是第一现场,第一现场在哪里?就在心里面。当我们的内心被私欲隔断的时候,对人的体贴关怀却做不来,这是因为内心本有的善意被当下升起的私欲给隔断掉了,虽然我们的天良本来是时时刻刻在的,但是当私欲起的那一刹那却被隔断了。
这里的“欲”字千万不能够轻易读过,欲就是我要什么我不要什么的渴求,这不是脑中的想法,欲是一种情绪,内心里有力量的欲求。这个必须定义清楚,因为这个“欲”字定义不清楚,就没有办法读通王阳明的心学,王阳明的心学是根据孔子一脉相承的学问的脉络,所以定义不清楚不只是王阳明的学问不能学,连孔子的学问、各教经典都没有办法学透。因为不在这个定义上所学到的都是第二现场、第三现场,都是一些心以外的东西,而不是真正内心里面的东西。
当我们内心被私欲隔断,贪嗔好恶一起的时候,也就是我们的情绪起来的时候,胸中必定有一种感受在涌动着,这是贪嗔好恶的第一现场,当它升起的时候,我们的理智、知识都不管用,言行就会离了正理。王阳明之所以认为知行是合一的,就是源于这个原因。当我们要扫去心里的私欲遮蔽,恢复我们内心的良知,也就是内心本有的仁义礼智信,只能从心里这个第一现场着手去做,这就是王阳明认为“知行是合一”的奥义之所在。
——本文来源:《张庆祥讲传习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