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祥讲师
编者按: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身居陋巷,也不曾见他有渡化众生之功,可是他却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尊为“复圣”,颜回究竟有什么特别的修为,让后人如此尊崇呢?
孔子评价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颜回居陋巷,是因为家贫,并非怕吃苦,不愿承担。一个人修行只想到自己的安逸,不知道要为天下众生去承担,纵然有机会可以打拼,却选择缩在舒适区过安逸的日子,顾着自己好好修行、好好打坐,叫我吃苦的事情都别谈,这样的心量则显得太过狭隘了。心量狭隘,气机造化的规模就非常有限,法身规模也越小,果位就越小,顶多成个阿罗汉,做不了佛的。
颜回居于陋巷,没肉可以吃,没有家产可供挥霍,他安于陋巷是安贫,一点也不以为意,正表示内心空空荡荡,心量很大,不挂一物。孔夫子周游列国,他紧紧跟随,师父说什么话,紧紧听从。也并不是一味的听从,而没有个人的意见,只是师父的话,已经对到了极点,再讲别的意见,都胜不过我的老师,那就紧紧听从;如果,对于老师的话还有疑问,他还是会提出来,这正是体现出对师长尊敬的心思。
各位如果有看过《论语》、《孔子演义》等书籍,就可以了解,成为像颜回那种心量的人,是非常不简单的。我们会误以为颜回是一个很怯懦的人,或是只顾着自己的人,其实他多次想出游到别国,跟国君或诸侯诤谏治国之道。孔子知道徒弟的想法,趁机跟他进行一次会谈,先叫颜回说出自己的构想,孔子再提出他的见解,几个来回,颜回觉得自己的见解显得欠缺,不够尽善尽美,他就选择继续呆在师父身边好好学习、成长。
孔子周游列国十余年,历经艰辛,不论碰到什么危险的困境,颜回都不改心志。在陈国、蔡国交界处绝粮七日,桓魋(宋国大司马)要杀孔子,他都紧紧跟在夫子身旁,他绝对不是个苟且偷生的人,有这样大的气魄,这种空无的心境,还有关怀天下国家的心志,整个法身的造化非常恢弘,这是成就他成为复圣的原因。
颜回时时刻刻心怀天下,不断充实自己的学问,以便日后有所用,持有这种心志非常长养浩然正气。颜回最终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是因为天妒英才,33岁的时候就英年早逝。颜回14岁拜孔子为师,十多年来都在学习,直至33岁还没有出仕做官,如果换成现代社会来说,40岁才出去立业或是有所作为,我们也不会觉得为时已晚。
颜回不是因为歧视外面污秽的世界,才居于陋巷,也不是不想为众生打拼,而是当时的时势所限。他居于陋巷,对于贫困一点也不以为意,而且乐在其中,是这种宽宏的心量。
可见能不能成为圣人,与外在的功成名就无关,而与心量有直接的关系。无论顺境、逆境,过程中一直持有奉献服务、向上的心志,视为最主要的因素。
——本文来源:《幸福内心禅》第53集